第175節(1 / 2)

</br>季衡又問,「倭寇大約有多少人?」

那人答道,「並不清楚具體,說有三千以上。」

汪秉直看向季衡,說道,「賢侄,必須馬上派兵救援蘇州。這便讓趙都指揮前去。」

季衡卻道,「汪大人,蘇州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只怕倭寇攻蘇州不下,要轉而侵犯南北,且蘇州周圍河道密集,趙致禮善於陸戰,不善於海戰水戰,恐怕還得再重新考量後再派人。」

他說著,就又對汪秉直道,「還請大人傳喚幾位指揮使和參將前來商議。」

汪秉直不是不聽進言之人,一想之後就點了頭,讓人馬上去傳人前來。

而他和季衡便又到了書房里去,書房里牆上是東南沿海海防圖,又有沙盤。

在留在余杭的各參將和指揮使前來之前,季衡已經指著東南沿海海防圖和汪秉直討論起來,季衡指著地圖道,「倭寇來犯,非得斬盡殺絕,不然他們只會流竄到其他地方為禍,且讓他們一旦入海,又有時間休養生息,就更是力量綿延不絕了。」

季衡如此說,便也是因為他下東南以來,發現倭寇海賊為患之時,各地衛所或者城鎮守軍,皆以將倭寇海賊抵擋住或者趕走為要,並不對他們進行追擊趕盡殺絕。

各地衛所和城鎮守軍如此作為,自然是有原因的,便是官軍駐守一地,便是只管自身這一地,並無追擊敵寇的思想和意圖,且認為那也不該是自己的事,所以即使倭寇被打退,向朝廷上報打了勝仗,但其實只是將倭寇趕走了而已,真正的大勝仗,也就是季衡所想的全殲敵寇,自季衡下東南以來,季衡還沒有遇到過一次。

季衡的這個意思,汪秉直是明白的,而且他也是季衡這個意思。

只是他也才接任閩浙總督這個職務不到一年,這段時間里,第一便是查看各地情況,第二是造船和練兵,練兵又分練陸兵和水兵,第三,就是倭寇和海賊勾結,這一年里對東南沿海騷擾嚴重,他便是在指揮各地征戰,因為朝廷戰力在這短短時日里沒有特別大的提高,故而想要做到對敵寇全殲,也沒能達到。

207、第三章

季衡這般說,汪秉直便點了頭,「正是如此。」

季衡便和汪大人商量起此次的戰術來,季衡道,「蘇州乃是江南一等一繁華之地,倭寇定然早早就打起蘇州的主意,但是也當會知道蘇州城牆堅固,守軍不少,定然不是好進犯的,他們這是第一次進犯蘇州,只三千人,當知是不可能攻下蘇州的,且閩浙之兵,現在有幾萬駐守余杭,余杭距離蘇州極近,蘇州前來求援,余杭之兵便能夠馳援,他們進犯蘇州,便不可能成功。如此看來,此次倭寇進犯蘇州倒並不簡單。」

汪秉直雖然善於用兵,卻沒有季衡這樣靈活的心思,聽他一說,也沉吟起來,道,「那以賢侄看,倭寇如此行事卻是為何?」

季衡盯著那地圖看,過了一會兒才又說,「倭寇海賊之亂,近十年來一直都有,但之前一直是小打小鬧,朝廷也沒有太過重視,是前兩年開始才漸漸愈演愈烈了,更是從今年福州之案後,海寇開始猖獗起來。其原因,已經十分明了,其一是倭國內亂,大批官軍帶著平民賊寇淪為海賊入侵我大雍,其二是吳王之前的手下入海為寇,有兩人力量最為強大,便是徐鐵虎與王啟,兩人之前是同僚,現在卻是分了開來,徐鐵虎整合了沿海一帶的很多小股力量,且大肆從沿海招攬亡命之徒,力量壯大之後便肆無忌憚起來,大肆侵擾沿海內陸,多次劫掠嘗到了甜頭就更加放肆,而王啟帶著吳王那逃脫的第三子楊欽治,占領了好幾個海島,也是四處招攬人,打起旗號想要立楊欽治為王。海寇之禍,亟待殺一殺他們的威風,不然之後恐怕會愈演愈烈。這次倭寇敢只帶著三千人馬侵犯蘇州,定然是還有後招。蘇州不易攻下,但是向北就有常熟和無錫,向南則是嘉興和余杭,特別是西邊太湖,太湖廣闊,他們要是搶到了入太湖的船只,就更是可以無所顧忌,我方官兵就不易追捕。就怕這三千人馬只是誘餌,將余杭之兵調去馳援蘇州,之後又被分散往常熟無錫馳援,海寇便會有別的力量前來攻打余杭,余杭現在有火器廠和造船廠,就怕他們是打的火器廠和造船廠的主意。倭人一向是劫掠了就走,不該會考慮朝廷新設的火器廠和造船廠,會考慮火器廠和造船廠的,只有海寇如徐鐵虎和王啟等,他們的本意不僅是想要劫掠,更想的是攻回陸上來,圖謀的是長遠,自然是想要摧毀朝廷的火器廠和造船廠。這樣也算是消減了朝廷的力量,讓我們沒有盡快入海的力量。所以,這次該是倭寇和海賊聯合起來了。」

季衡這般一說,汪秉直也就反應過來了。

他倒沒想到季衡竟然有如此深的思量,心里不由生出佩服,又見季衡面無表情眼神深沉,便又在心里打了個突,心想如此之人,幸好他之前沒有和他當面鬧僵。

汪秉直於是就道,「若真是如賢侄所說,此次倭寇施的是調虎離山之計,那我們要做的,便是將計就計了。」

季衡點頭,「正是如此。」

兩人商討了一陣,幾位參將和都指揮使便到了。

前去傳喚他們的兵士,當已經將蘇州被海寇進犯的事情對他們說了,所以每個人都是神情嚴肅。

參將劉毓玄最是沉不住氣,進門就說,「汪大人,季大人,倭寇進犯蘇州,卑職願帶兵前往解蘇州之圍,此事宜早不宜遲,不然蘇州就怕被攻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