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節 鑄幣(1 / 2)

「去哪里找一個穩定的財源呢?」劉德踱著步,思考著。

無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概因自劉邦開始,漢室的國策就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民間隨便怎么玩,官府都不會管。

於是,工商業迅猛展。

大商賈不斷涌現。

這些人憑借著手里的財富,靈活的頭腦和官府的縱容,幾乎搶占了所有能賺錢的行業。

他們開山鑿石,冶煉鐵礦,煮海做鹽,行商天下。

商人群體的強大,甚至連後來司馬遷著史記都要單獨給他們作傳。

無疑,興盛的工商業,給劉德開辟財源帶來了麻煩。

基本上,現在所有暴利的行業都已被商人們勾結官員給瓜分了。

劉德想要虎口奪食是有難度的。

而且,就算橫下一條心,跑去跟商人們搶生意,劉德也不覺得他能競爭得過哪些商人。

因為資本是骯臟丑陋的。

像是現在最賺錢的食鹽跟鐵器買賣。

那些商人完全就沒把他們雇佣的工人和奴仆當人看過,在許多的礦山跟鹽池中,這些商人所雇佣的監工是用鞭子和屠刀強迫著工人勞動,而那些工人勞作一天,所得的卻及其微薄,甚至黑心一點的商人,連報酬都不會給,只會管兩餐。

如此,他們的成本自然是大大下降。

但劉德卻不可能這么干?

不僅不能虐待手下的工匠,甚至還得厚待,優待。

這樣一來,同樣的東西,劉德的成本就比商人們高出無數倍了,可謂輸在起跑線上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商人現在過的瀟灑快活,卻是不知,早已親手為他們自己掘好了墳墓。

前世,劉徹上台後,一刀刀全部都砍在了商人們的身體上。

不經意間,劉德看到了一枚訂在牆壁上的錢幣。

那是一枚八誅錢,乃是呂後時期所鑄造,現在已經不怎么流通的錢幣。

劉德走過去,將那枚錢幣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忽然笑了:「和尚摸得,道長難道就摸不得?」

他知道,他已經找到了一個穩定的財源。

漢室的金融政策,現在還是很混亂的。

當年劉邦登基做了天子,大漢朝廷開國後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分封功臣,第二件事情就是改革錢幣。

但是,劉邦當年不過是秦國的一個亭長,文化並不高,起兵反秦後也一直是在馬上與人交鋒。

所以,什么經濟金融他是一概不懂的。

只是作為一個當年的亭長,對於秦國的錢幣的可惡情況,劉邦是知道的,秦國行的錢幣叫半兩錢,長寬一寸兩分,重十二銖。

這種半兩錢又重又大,兜里都放幾個就有些沉重了,要是遇上大宗交易,通常都是用牛車拉錢,對民眾使用極為不便。

於是,馬上天子劉邦大手一揮,一拍腦袋就做出了決定,改秦代半兩錢十二銖為三銖,這樣一來,錢幣的大小與重量就下降了,老百姓應該會開心也很樂意使用了吧。

可惜,劉邦做出的這個決定罔顧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他將錢幣的重量跟大小改了,卻沒改幣值,重量只得秦錢四分之一的三銖錢,在幣值上卻依然沒變,還是將它當半兩錢來用。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使用這種錢幣?

而且火上澆油的是,劉邦為了收買人心,竟然把鑄幣權開放,准許私人鑄幣。

資本家是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