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節 秩序與交通(1 / 2)

想著戰事,劉徹也有些擔心了。

倒不是擔心漢軍吃虧,而是擔心匈奴人跑了。

若是這次匈奴主力跑掉了。

那么,接下來,漢匈可就有得糾纏了。

浩瀚的大漠和無垠的戈壁,數萬里的延綿草原。

想起這個,劉徹就有些頭疼。

不過,無論如何,戰爭打到現在,漢家現在最壞的情況,也可以穩拿幕南。

若打的好,消滅了大量匈奴主力,那么,河西也唾手可得!

河西加上幕南,整個地盤,差不多有大半個漢室。

「可以馬上打天下,但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啊……」想到這里,劉徹就嘆了口氣。

驅逐匈奴,擊敗游牧民。

歷史上的漢武、昭宣,唐宗唐高,都做到過。

甚至在盛唐,中**隊一路平推,越過了蔥嶺,將中國的疆域深入到中亞,觸及了世界之壁。

一場怛羅斯之戰,卻讓一切化作泡影。

從此,昭武九姓,中亞佛國,成為夢幻泡影。

中國衣冠,李白出生地,再不可見。

很多人都說,這一切是因為安史之亂的緣故。

若無安史之亂,以盛唐的國力,再來十個怛羅斯,大唐也可以逆推過去。

但……

劉徹知道,安史之亂,只是表因。

最大的問題,還是秩序和力量。

唐軍當年在中亞,力量太薄弱了。

而且,當地的資源和力量,也未能有效利用起來。

簡單的來說,就是沒有忠心的狗腿子。

若當時的昭武九姓里,有一個類似高麗那樣的干女兒,舍得為大唐爸爸賣肝賣腎,怛羅斯之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其後的中亞也不大可能脫離中國控制。

而這一切的根子,卻又都是因為唐帝國自身的痼弊所致。

自武則天後,唐軍就是外重內輕,而且,漢人失去了最可靠的武力依仗。

安史之亂前,漢人出生的節度使,有幾人?

而胡人將領和軍人,卻遍及各地。

而李隆基又作死的廢了府兵制度,使得國家的兵權,盡數落到了節度使手里,但這些節度使,卻又都是契丹人、突厥人、高句麗人。

講真,只有一個安祿山叛亂,這真是李唐有陰德,其他的胡人節度使忠心耿耿,沒有忘本!

不然,分分鍾就又是一次五胡亂華,神州6沉。

而具體到中亞,安史之亂前,中亞唐軍,不僅僅人少,而且,充斥了大量異族仆從,最重要的是,這些家伙根本沒有洗腦,也沒有效忠中國的概念。

有奶就是娘。

怛羅斯之戰,唐軍之敗,就是被這些家伙捅了刀子。

就如盛唐隕落,是因為安祿山叛亂。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盛唐的隕落,讓劉徹明白,武力,槍桿子,必須抓在自己手里。

不能旁落他人。

胡人、夷狄,可以使用,但不能依賴。

漢軍必須始終自身強大,才可以壓服他們,讓他們不敢有異心,縱然有野心,也只能夾起尾巴,當哈士奇。

譬如,滿清的辦法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