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1 優越性 一 第三更求月票(1 / 2)

鐵血大民國 大羅羅 2119 字 2020-07-13

再砸兩張月票吧,大羅羅頓首拜求。

江南造船廠新建成的三萬噸級船台上,江南廠的廠長葉在馥和江南廠的新任總工程師平賀讓兩個人,一左一右跟在常瑞青身邊。

葉在馥是歷史上民國時期著名的造船專家,曾經就讀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擁有海軍工程學士學位。1917年底被當時的北洋『政府』海軍部派到江南造船廠擔任技術員,兩年前就已經升任到了江南廠一把手的位置。雖然這些年,他幾乎親身參與了中國造船工業復興的全過程,但是最讓他感到興奮的還是《日華合邦條約》簽署後的這些日子。由於這份忽悠人的條約和日本國內的gc主義革命,大批服務日本造船工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飄洋過海來了中國。其中就有現在江南廠的總工程師,原日本海軍造船少將,艦政本部第四部主任,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教授平賀讓。

說起平賀讓這個名字,現下和海軍有關的中國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因為原來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長門」號和「陸奧」號就是由他主持設計的!和這樣的造船泰斗比起來,江南廠的廠長葉在馥簡直就是個剛剛入門的造船行業的實習生。

正是有平賀讓以及一大批日本造船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加盟,才讓現在的江南造船廠從一個設施一流,技術末流。最多只能建造萬噸級散貨輪和千噸級驅逐艦的不入流的造船廠,一躍而成擁有設計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能力的,世界第一流的造船企業![]鐵血大民國481

連一向對中國造船工業沒有多少興趣的常瑞青。也專程從南京趕來視察在建中的「中山」號航空母艦了。

「中山」號是由美國伯利恆造船廠設計的27000噸級的大型航空母艦,各項『性』能指標和另一個時空中著名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類似。

標准排水量27000噸,滿載排水量34500噸。艦長265米,飛行甲板廠261米;艦寬28.3米,飛行甲板寬29.2米;平均吃水7米。機庫長173米、寬21米、高5.4米。擁有12台重油專燒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高達13.5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0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根據常瑞青提出的設計要求。該級航空母艦的裝甲厚度十分可觀,水線裝甲帶厚達63mm101mm,炮塔裝甲厚127mm,炮塔底座裝甲厚28mm。機庫裝甲板厚達76mm。主甲板裝甲厚38mm,而且還采用了擁有38mm裝甲的裝甲飛行甲板,極大地提升了該級航母的戰場生存能力。

此外,「中山」級航母的防空火力也非常強大,根據目前的設計,擁有12門雙聯裝127mm高平兩用炮,還預留了可以安裝16座四聯裝40mm高『射』炮和50門單管20mm高『射』炮的炮位。而且還專門委托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和瑞士的厄利孔公司專門設計用於水面艦艇防空的40mm和20mm高『射』炮。

由於堅固的裝甲和強大的防空火力擠占了不少空間,加上未來艦載飛機的個頭可能較大。因此這級空載排水量高達27000的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預計數字只有90架上下。

如果放在另一個時空,這一級27000噸的航空母艦的橫空出世。恐怕會在世界海軍界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在這個時空,中國將在1928年前後擁有三艘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母的消息卻沒有引起國際上面太大的關注,世界上的主要幾個海軍大國也沒有調整他們的航空母艦建造計劃。因為眼下的世界海軍格局已經由於日本的暫時退出,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在英美兩國正為了馬尼拉港內的十幾條日本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在不停爭吵。美國人是花了兩億美元買下這些軍艦的,當然想將它們保持在美國本土。而英國則認為美國購買日本海軍主力艦的行為違反了《上海海軍條約》,這些軍艦應該立即拆毀!

不過無論他們如何爭吵,無論這些日本主力艦會落個什么下場,有一點這兩個海軍強國上下的意見是一致的。將來的海洋就是英美兩國海軍的天下!失去全部主力艦的日本,和沒有一艘主力艦的中國,在未來是根本不可能參與世界海上霸權的爭奪。哪怕中國擁有3艘先進的航空母艦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為的這也是事實,3艘「中山」級上的艦載機加一塊兒不過是270架,又能有多少戰斗力?

這樣的觀點,常瑞青也從西方國家的報紙上看到了。現在看到剛剛鋪設了龍骨的「中山」號航空母艦,常瑞青就想起了西方海軍觀察家的這個論調,他停下腳步,回頭看著身材矮小的平賀讓,用英語問道:「平賀先生,您認為蘇維埃日本有沒有可能復興日本的海軍?」

身為原來的日本海軍少將和造船專家,平賀很清楚日本海軍和日本造船業的情況,他說:「日本海軍的人材還在,造船工業也基本完好,損失六艘戰列艦和三艘戰列巡洋艦並沒有什么了不起。長江口之戰的結果也表明,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在空中和水下力量的打擊下,顯得過於脆弱,未來海軍的主力可能是航空母艦,如果蘇維埃日本的海軍將發展重點轉向航母的話,失去主力艦的打擊也未免不能因禍得福。但是考慮到日本gcd給日本經濟和工業造成的打擊,以及目前蘇維埃日本的北上國策,日本海軍恐怕是沒有復興之日了……」

「日本gcd的北上國策是假的。他們所執行的社會制度也是有利於軍事工業發展的,雖然日本人民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平賀讓一怔,思索著說:「如果真是那樣。蘇維埃日本的海軍也未免沒有復興之日。我研究過『中山』號的設計圖紙,認為航空母艦建造的難度遠低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而且『中山』號對航速、裝甲和防空火力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如果在這幾個方面適當降低一些標准,航母的建造難度和成本還會大幅降低。但是日本還受到《上海海軍條約》的限制,航母的總噸位不能超過81000噸,這也會限制日本海軍復興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