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8 飢餓的人民共和國 九還有月票嗎?(1 / 2)

鐵血大民國 大羅羅 2608 字 2020-07-13

豪雨瓢潑,夜『色』如墨。在旁遮普平原上面,在東西旁遮普交界的阿姆利則地區,交戰的雙方似乎同時選擇了轉入防御,戰場四周只是間或有炮彈在中印兩軍的陣地上面爆炸。華軍強大的遠『射』程重炮群已經停止了『射』擊,「薛岳集群」現在是無後方作戰,只能依靠隨軍攜帶的彈『葯』維持作戰,必須節約使用。這時在對印軍進行『騷』擾『性』炮擊,以干擾他們修建防御工事的只是一些75mm無後座力炮和迫擊炮而已。而印軍則以76.2mm野炮還擊,試圖壓制華軍火炮,以掩護他們的步兵修築防御工事。印軍從10月23日下午開始到現在,都在瘋狂地冒著華軍的火力調整態勢,本來准備要發起進攻的大軍都在挖掘戰壕修築工事。一個個步兵團、步兵營在阿姆利則西面的平原上散開,組成了三道防御陣線。近衛集團軍所屬的11個炮兵團也紛紛進入陣地,其中一部分76.2mm野戰炮正在同華軍進行炮戰。

與此同時,動員阿姆利則周圍印度民眾的命令也已經傳達下去了。凡是年滿14周歲的印度人民共和國居民,無論男女都必須立即向所在地區的gcd委員會報到,並且還有自備干糧和勞動工具,准備去支援正在作戰的印度人民軍隊。如有違抗,則一律按照反革命罪論處。但是阿姆利則城淪陷的負面效應卻已經產生了,阿姆利則城周圍的錫克族村鎮里面的印g黨員干部們。在第一時間就遭到了不明真相的錫克族群眾的圍攻,平日里面威風八面的干部們這個時候很有點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意思。就連他們手中所掌握的一點基干民兵一時間也組織不起來。就算勉強組織起來也沒有什么用。因為華軍的偵察部隊已經撒了開來,對於完全沒有敵意的錫克族村鎮他們是不會進行攻擊的,但只要發現那里的印g地方政權還沒有倒台,自然會立即予以鏟除。不過有了第30師的教訓,這些華軍偵察兵也都學乖了,第一時間就會將被俘獲的印度gcd干部們保護起來。然後讓那些錫克族平民自己推舉臨時的領導人,等到他們的地方政權建立起來後。再移交這些印度gcd人,當然之後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就和中國人沒有什么關系了……所以動員民眾的命令下達了十幾個小時,也不見一個支前民工到來。甚至派出去傳令的通訊兵也大多成了打狗的肉包子。

不過讓巴甫洛夫等人沒有想到的是,阿姆利則周圍的民眾其實已經發動起來了。在夜『色』當中,通往阿姆利則城的道路上,無數支自發組織起來的隊伍正推著裝滿了糧食和各種勞動工具的手推車。往華軍控制下的城市前進。他們當然不是去攻城的。而是准備為侵略者效力的,就像他們之前為英帝國主義賣命一樣!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在抵達阿姆利則城後還立即向華軍占領當局提出的參軍的要求,還真是鐵桿的印『奸』!像這樣民眾集體和自發背叛國家的行為,在整個印度會戰當中並不鮮見,其中的經驗教訓實在發人深省,當一國的當權者將民眾視為奴隸,視為仇寇,視為可以肆意殺戮和壓迫的對象時。他們所代表的國家和政權在遭遇外敵入侵的時候,被壓迫被奴役被屠戮的民眾到底有沒有義務去保衛這樣的政權和國家呢?而民眾「背叛」的責任又在誰的頭上呢?

類似的問題是需要印度人民革命黨(印度gcd改制而來)未來的偉大領袖們深思反省的。在乍里亞同志的回憶錄《寫在第二次世界革命之前》(又名《世界革命失敗的開始》)里。他對此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說我們在偉大的抗華戰爭中有什么慘痛的教訓需要吸取的話,最大的無疑就是我們在抗華戰爭爆發之前,對印度國內的各種反動勢力沒有進行徹底的鎮壓了!我想這是我們在1935年10月和11月遭遇嚴重挫折的重要原因。當帝國主義敵人占領孟加拉邦大部分地區的時候,那里的反動分子紛紛跳出來充當印『奸』國賊了!當帝國主義軍隊突入克什米爾後,那里的反革命分子又夾道歡迎大印『奸』賣國賊真納,甚至喊出了『真納萬歲』的反動口號!而當十幾萬華軍攻入阿富汗和旁遮普地區後,那里的m斯林反革命分子和錫克教反革命分子更是爭先恐後的賣身投靠,甚至還充當起了屠殺革命干部和革命群眾的劊子手!這是何等的喪心病狂啊!對於這樣的反革命分子,我們怎么可以手軟?怎么可以不將他們趕盡殺絕?如果我們之前在孟加拉邦、在旁遮普邦、在阿富汗自治區采取了最嚴厲的鎮壓措施,不是按照總人口5%到15%的指標鎮壓逮捕反革命分子,而是將這個指標提高到20%或是30%,那么1935年10月和11月的戰爭形勢就會徹底改觀了。所以在以後的歲月中,我們印度gcd和印度人民革命黨對反革命分子的鎮壓便不再手軟,為了印度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勝利,哪怕鎮壓掉1萬萬甚至更多的反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呢?對我們這些gc主義者來說,還有什么比殺反革命更讓人愉悅的事情嗎?這也是我們的事業現在可以取得偉大勝利的有力保證!」[]鐵血大民國778

……

對於在阿姆利則一帶的中國反革命軍隊來說,印度反革命分子的爭相來投,的確給了他們戰勝印度革命軍隊的信心。本來以為深入敵境後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沒想到從克什米爾邦一路打到東旁遮普邦,都沒有見著「人民」的影子,光看見歡欣鼓舞的反革命了。在旁遮普邦的錫克族反革命分子們的幫助下,他們的進攻准備工作進行的極為順利。一門門大炮在阿姆利則城外的麥田當中仰起了長長的脖子。戰位上的彈『葯』堆得滿滿當當。其中就有一多半是自帶干糧的錫克族反革命幫著搬運的!大隊大隊的華軍步兵已經進入距離印軍前沿陣地不到3000米的出發陣地,他們中間還夾雜著不少頭上抱著紅布滿臉絡腮胡子的紅頭阿三,這些大多是漏網的前英印軍隊里面的錫克族士兵。現在的身份則是為中國侵略者賣命的偽軍。手里熟練地擺弄著38式步槍(從後勤部隊和炮兵那里搜羅來的),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印軍的陣地就在阿姆利則城以西不到10公里的平原上面展開,由北到南擺開4個步兵軍,陣地展開了有40多公里。但由於時間倉促,他們來不及構建大縱深的堅固防御體系,只有幾條單薄的戰壕,也沒有利用木材加固。深度不過一米出頭。在戰壕前面也沒有布置鐵絲網、壕溝、雷區等障礙物。不過印軍近衛集團軍到底是精銳,雖然倉促之下來不及修築堅固的工事,但是一線的火力配備還是相當綿密的。所有在拉合爾時補充進部隊的西旁遮普邦地方部隊的官兵也都至於政工干部和保衛戰士們的嚴密監視之下。

大概也是因為時間倉促的緣故,兩軍陣地中間寬度達3000米的中間地帶上面的農作物、樹林和村落並沒有被清除干凈。特別是長在地里面差不多已經完全成熟的麥子,幾乎無邊無際地擋在印軍陣地前面,對印軍官兵的視線形成了遮擋。為了將這里的麥子清理干凈。印軍派出了大批的步兵向盤踞在麥田里面的華軍警戒幕壓迫過去。但是華軍也針鋒相對派出了大股步兵應戰。結果兩軍又在無邊無垠的麥田當中展開了連番血戰。

戰至24日臨晨華軍進攻發起之前,印軍僅僅將他們陣地前面五六百米的麥田清理干凈,再往前就是華軍控制下的大片麥田了。如果他們的視線能夠穿透這一片片麥子的話,就會看到不計其數的華軍步兵正在麥田當中匍匐前進,每個人身上的武器彈『葯』都掛得滿滿當當的,偶爾還有身強力壯的華軍士兵拖著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向前艱難地爬行。為了在第一次攻勢中就形成突破,薛岳也下足了本錢,一次『性』就投入了9個步兵團的近25000名步兵!其中位於戰線中間的則是第10步兵軍的第29師的三個團。位於戰線南北兩翼的分別是第2山地軍第6山地師所屬的三個團,第9步兵軍第26步兵師所屬的三個團。在他們的身後。有13個師級或軍級炮兵團的火力支援他們的進攻,超過700門大炮已經准備就緒,隨時准備發出怒吼!

而他們對面的印軍近衛集團軍,只有區區192門壓制火炮,在火力上面處於絕對的劣勢。不過由於在之前的交手戰中沒有抓到俘虜,所以巴甫洛夫等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到底有多少人,也估計不出他們到底有多少門大炮。所以在這個大難馬上就要臨頭的時刻,在巴甫洛夫的司令部里面,氣氛雖然緊張,但並沒有完全絕望。

「根據之前交手戰的情況分析,敵人的總兵力大約在10萬上下,應該有兩個普通的步兵軍。他們估計最快會在明天天亮後發動進攻……司令員同志,您還有什么要交代給前線的部隊嗎?」近衛集團軍參謀長沙拉波夫拿著一疊下面送上來的報告細細看了一會兒,扭頭對巴甫洛夫說道。

巴甫洛夫面沉如水,只是嗯了一聲:「克什米爾谷地和錫亞爾科特至少有他們的一個軍,這里應該只有兩個軍了,再多中國人大概也沒有辦法提供後勤保障了。」

沙拉波夫點頭:「他們現在已經是『無後勤作戰』了,只要我們能在這里堅持幾天,中國人的彈『葯』應該就會耗盡,到時候我們最少可以打個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