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5 核炸彈嚇不倒蘇聯人民 十(1 / 2)

鐵血大民國 大羅羅 3361 字 2020-07-13

剛剛投入現役的,綽號為「獵豹」的d型坦克殲擊車的大功率柴油機所發出的巨大轟鳴聲震動著大地,這種放大版的追獵者擁有45噸的戰斗全重,裝甲防護水平遠遠超過了之前名動一時的追獵者,還有一門52倍口徑的88mm反坦克炮足以打爆這個時代最堅固的坦克,可以說是華軍裝甲部隊里面用來一錘定音的利器。不過現在卻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在得到了施劍飛和田宇晨的報告之後,郭松齡立即命令駐扎在前線的兩個裝甲擲彈兵師向蘇軍陣地發起進攻。可是當氣勢洶洶的幾十輛d型坦克殲擊車引領著幾千名乘坐履帶式裝甲車前進的擲彈兵出現在蘇軍一線陣地前面的時候,卻只有為數不多的蘇聯紅軍官兵在那里恭候,而且還在第一時間打著白旗,高舉著雙手走出陣地,每個人的眼光里面除了痛苦麻木,就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情緒。

一次規模堪稱是會戰,但激烈程度連中等規模的戰役都比不上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就這樣糊里糊塗拉開了序幕。

當戰役開始的時候,駐守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一線的蘇聯紅軍,賬面上是第56、第57、第59、第61、第63、第64等六個集團軍以及一個要塞師。不過其中的第56集團軍和第57集團軍在4月1日的核爆炸中傷亡慘重,完全失去了戰斗力,第64集團軍則前後經歷了兩次核爆。雖然靠近核爆中心有一定的距離,但損失仍然是非常慘重的,那個要塞師則在第二次核爆中全軍覆沒。

不過余下的第59、第61、第63等三個集團軍還大致完好。大部駐守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東面的築壘地域,擁有連綿橫亘,如蜘蛛網一樣密集的防御工事。包括反坦克壕溝、反坦克火力據點、防炮工事、雷區、鐵絲網和鹿砦一應俱全。在稍微靠後一點的地方還部署了15個師級炮兵團陣地,擁有多達500余門各種口徑的壓制火炮。在幾道步兵防線上面,還配置了數百門45mm和76.2mm反坦克炮,以及不計其數的機關槍、迫擊炮和其他輕重武器。如果在兩次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核爆炸之前,華軍想要突破眼前這些綿密的防御工事。只怕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不過現在,進攻的中國裝甲擲彈兵們居然有一種長劍空利的感覺,除了在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前的雷區遇到一點小麻煩以為。後面的攻勢只能用勢如破竹形容。短短一個上午就接連突破了三道防線,行屍走肉一般的蘇軍戰俘排著隊在少量國防軍官兵的押送下走向戰場東面臨時設立的戰俘營,繳獲的武器彈『葯』已經堆積如山,對於其中最廉價的莫辛.納甘步槍。國防軍官兵都懶得搬運。干脆就用裝甲車的履帶把它們壓碎了事。

在華軍發動進攻之前,蘇軍的指揮系統看來已經完全癱瘓了,大規模有組織的抵抗幾乎沒有發生過。他們的步兵同後方的炮兵似乎也沒有任何協同,蘇軍炮群要么一彈不發,要么就胡『亂』打炮,有時候甚至把炮彈打進他們自己人的陣地里面。布置在前線反坦克據點里面的45mm和76.2mm反坦克炮也幾乎沒有發揮過多少威力。在有的地段這些對蘇聯紅軍來說算是非常寶貴的武器被直接丟棄,而在另一些地段,還是有人向隆隆碾壓過來的d型坦克殲擊車發『射』炮彈。不過看到他們打出的45mm和76.2mm穿甲彈,都無法擊穿d型坦克殲擊車正面呈55度角布置的80mm裝甲鋼板後。就干凈利落的舉手投降了。

而且和以往中蘇兩軍對決的戰場上所發生的情況不同,不僅普通的紅軍士兵在大規模投降,就連身為gcd員的軍官和政工干部們也都沒有絲毫死戰的決心,到當天下午攻擊部隊突擊到距離核爆炸中心區域不到5公里的「警戒線」前為止,被俘的紅軍官兵總數已經高達七萬到八萬之間,包括十九個上校團長、團政委,四十多個中校營長(此時蘇軍已經取消了營教導員和連指導員),還有數以千計的連長、排長。甚至還有許多戴著藍帽子的政治保衛人員也當了俘虜,這些政治保衛人員都精神崩潰了,他們難以接受蘇聯將要滅亡的現實,但是又沒有『自殺』的勇氣,更加害怕在蘇聯gcd崩潰後遭到清算,唯一的活路大概就是投降中國人了,盡管他們人人都知道這樣的行為違反了蘇聯《刑法典》56條,是背叛祖國,但那又如何呢?蘇聯都要沒有了,還有什么《刑法典》56條?

而在更後方的地方,幾個集團軍的司令員、政治委員和參謀長們,面對自己部下的崩潰,同樣表現出了驚人的麻木,似乎那都是理所當然的。誰也沒有去試圖挽回這個必敗的局面,都非常認命地接受了這樣的結果。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逃亡,並不是向幾百公里外的克麥羅沃逃跑,而是帶著少量親信就近鑽進了西伯利亞的密林。美其名曰:「打游擊」,實際上就是為了逃避來自己方面軍和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嚴懲,同時也為了躲開中國人的核裂變炸彈。雖然距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20多公里的紅軍第55集團軍,還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東北十幾公里的紅軍第65集團軍,還有部署在葉尼塞河西岸十幾公里外的第56集團軍和第57集團軍還有第64集團軍殘部等部隊都及時向西退卻,避免了全軍覆沒的結果,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蘇聯紅軍東方面軍已經徹底失去戰斗力了!

而這一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不管在當時,還是在後來的日子里。都成為了中美德英等國的軍事專家重點研究的對象。出版的文章書籍連篇累牘,後世的軍事歷史研究者們都一致認為,這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很明顯是靠兩次核炸彈襲擊贏得的。是核武器第一次被運用於實戰。這場戰役不僅證明了核武器的爆炸威力,而且讓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家們都清楚認識到了核武器在實戰中的巨大價值,也徹底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鐵血大民國835

「……這次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的地面戰斗幾乎不值一提,只持續了不到一個白天,戰斗也不激烈,甚至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但是戰果卻令人乍舌,整個蘇聯東方面軍的主力。多達30余萬大軍,還擁有堅固的防御工事,竟然在華軍並不猛烈的攻勢中完全崩潰。很顯然這樣的戰果並不能算作是華軍地面部隊取得的。而是之前兩次核炸彈攻擊所取得的。

這樣的效果讓當時中國和德國的軍事家們看到了核裂變炸彈的戰術作用,雖然這件武器更像是戰略『性』武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戰術作用——在殺死大約十五萬蘇聯紅軍官兵後,將剩余的數十萬人完全嚇倒了。用拿破侖的話來說:『戰爭的目的就是恐嚇對手。讓他服從你的意志。』核裂變炸彈的戰術效用顯然就在恐嚇對手。雖然用兩名核裂變炸彈炸死十幾萬人的戰果看起來不算太大,但是這樣的戰果卻是建立在己方的損失微乎其微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可以用核裂變炸彈殺死幾萬甚至是十幾萬蘇聯人,而自己毫無損失。

如果用個更加形象的比喻,使用核裂變炸彈的中**隊同沒有核裂變炸彈的蘇聯紅軍之間的差距,就好象當年裝備著機槍大炮的西方殖民者的軍隊,同只有大刀長矛的中國義和團之間的差距。很難想象當年的中國義和團能夠在武器先進的八國聯軍面前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因為他們的斗志再高昂。也不可能用血肉之軀戰勝敵人的槍炮,他們是在打一場必敗的戰爭。作為必敗一方通常是不會有任何斗志的。

當然,在後世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中國和德國人手中並沒有多少核裂變炸彈。中國人手里面的鈈-239大概可以組裝3到4枚核炸彈,而他們的鈾-235可以組裝20到30枚核炸彈,不過利用鈾-235為核炸彈裝『葯』還有一些技術上面的小問題,需要兩三個月才能解決。也就是說,在1936年4月份的時候,中國人可以用於實戰的核炸彈只有4枚,而他們居然將其中的兩枚用於同一個地點!這個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的舉動,的確讓蘇聯紅軍上下都做出了誤判,他們認為中國國防軍手中擁有數百枚核炸彈,而德國手中的核炸彈更多!雖然大部分的紅軍中下層官兵和蘇聯人民並不知道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所發生的慘劇,但是蘇聯gcd和紅軍的高層卻首先被嚇倒了。

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開始,原本在軍事指揮藝術上表現的近乎完美的紅軍高級指揮員們,就開始大失水准起來了。很顯然,「像雨點一樣落下來的核裂變炸彈」成了他們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不能讓部隊過於集中,不能把部隊擺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或工業重鎮當中,不能指望什么要塞能阻擋敵人進軍的腳步等等的,都成了蘇軍高級將領們用兵打仗的鐵律。可是,過分分散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構建起真正堅固的防線,而要發動一場反攻則必須大量集中兵力,在大城市周圍集結重兵又是阻擋德軍和華軍機械化集群的最佳手段。在這些戰術都不再采取之後,那些蘇聯紅軍的高級將領們,其實已經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推遲蘇聯滅亡的時間了。

因此,我們可以非常確定的做出這樣的判斷。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戰役是核子戰爭時代的開始,在這場戰役之後,核武器已經變成了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沒有核子武器的蘇聯紅軍,便不可避免走向失敗了。而為我們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際上就是核武器!」

——以上摘自中國戰略空軍的兩任司令官,施劍飛元帥和田宇晨元帥合著的《核子戰爭的時代》。

……

「總理。好消息,好消息,西伯利亞方面軍的捷報。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現在已經被我軍攻占了!」趙振手里捏著一張電報紙就沖進常瑞青的辦公室了,嘴巴笑得都快合不攏了,看見常大總理也不敬禮,上來就是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