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期望(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649 字 2020-12-24

「你挺著個大肚子上山?」

「可以坐車啊。」

「行了行了,別鬧,讓你吃,讓你吃還不行嗎?磨墨!」

「這就來!」

阿奴「嘻嘻」一笑,立刻開始磨墨,一邊磨一邊偷著樂。

無奈地搖了搖頭,張德正准備寫信,突然一拍腦袋:「我真是豬腦子,我寫信用什么毛筆啊!懷孕了果然降智啊!」

「阿郎你還能懷孕?」

「磨墨」

「哦。」

老張拿了炭筆,換了張桌子開始給龍五郎寫信。

「五郎見信如當面。老夫在武漢已經得知你的情況,既得意外之喜,正可一鼓作氣並吞分化。老夫舊年在長安,也見過『摩沙人』入貢,多是仰慕天朝之輩,可以當作『熟蕃』處理。同彼等交易,除朝廷明令禁止如鹽鐵之物,皆可承諾。倘若有『生蕃』交往,則在『摩沙人』處設置市場,只是,若要交易,卻要以金銀銅定准,凡『以物易物』,只認金銀銅及毛皮、子女……」

西南的情況是復雜的,但再復雜,在龐大的資本面前,這些「一盤散沙」的部族,都是不堪一擊的。

張德用的方法很簡單,不過是諸葛亮鎮壓南蠻之後的「招撫懷柔」政策。

純粹的懷柔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一通大棒過後,懷柔才能見到成效。尤其是,當向土族勒索丁口、糧食、皮革、貴金屬的時候,因為斗爭失利的陰影,只要拿捏好尺度,基本上就是「細水長流」一般的買賣。

盡管諸葛亮平蠻之後,南蠻各部依然時有生叛亂,但規模相較後漢,簡直是微不足道。

這也是為什么武侯能夠一心考慮北方的原因,主要是基本達成了「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戰略目的。

眼下可以說是一個很微妙的時期,是諸葛亮之後整個西南地區最為「分裂」的階段,種族仇殺十分頻繁,部族吞並時有生。

但正因為頻繁,「物極必反」的作用是會揮的,固然西南各部未必理解這個概念,但是人心「苦亂久矣」,於是要「人心思定」。

安定、和平是動盪戰爭之後的「集體期望」,這種期望下,一定會出現一個解決「動盪」局面的人或者組織。

也就是說,西南地區是希望「統一」的。

假如沒有冉氏現銅礦,武漢官商集團也不會盯著這里,如果沒有盯著這里,也不會現這里的社會結構已經到了「鼎革」的地步。

那末,不管是感性還是理性出,整個武漢官商集團,都不會希望「統一」西南的人是別人。

「……雟州、戎州此二州也產銅礦,為師建議,你以『銅山』為餌,引誘『生蕃』南進,不拘是子女、青壯、木石、皮草,都可收購。一旦北地諸部南進或是西進,則北地銅山即可開礦,凡有銅山處則聚集人口,以『銅市』為『人市』。一旦諸部丁口盡數依附礦山,則大功可得……」

關於是什么樣的大功,張德並沒有直接說,而是跟龍五郎提了一嘴是長孫無忌出手。

整個武漢方面對「回報」時間是相當飢渴的,因為要以防中央反應過來,萬一自己大力經營,結果中央回過味來,豈能讓地方凈賺?不說全部收歸朝廷,僅僅是針對銅市征稅,肯定就是實物稅,可銅市的實物稅等於就是開元通寶,這賺頭可想而知。

西南北地的部族只要願意南下西進,那么事情就會加,大量的「留守」人口會情不自禁地被「束縛」在礦場上。

因「銅市」而興起的定點「市鎮」,就會迅形成,而不是跟「夜郎縣」一樣,去追逐游耕而導致「居無定所」。

「市鎮」形成之後,天然就成了「據點」,西南地區本就是地里割裂的,在「人心思定」的大環境之下,等於說「統一」西南的角色,從「養蠱」出「蠱王」換成了武漢外來戶。

心理期望和現實利益,都會加這個進程,最後的局面,自然是和整個唐朝的富裕城市分布一樣,隨著產業的多點開花而跟著多點開花。

只是規模很小,產業同樣也很小,僅僅是局限在貴金屬上。

張德給龍五郎打的一個預防針,就是要預見到將來西南地區的部族兼並會更加頻繁,規模也會更加龐大,以現在他在「么些人」的力量,能夠做到引導北地諸部南下火並「滇池」和「洱海」兩大地區的勢力,就算是大成功。

因為按照進度,二三年內,武漢方面要是做不到讓黔中各部紛紛請求「內附」,然後「土團民團」一起組團打通冉氏掌握的「茶馬道」,真是白瞎了積累的那么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