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千載功績將於此得成(1 / 2)

李斯的話說完,顧楠皺著眉頭。她也沒有想到這其中之事如此復雜。

當初她在課上學到秦國之時,談及秦國對於六國之民的管理大多也只是涉及到了行同文車同軌立郡縣廢分封。

但是很顯然,這些對於李斯所說的共治六國,安撫民心的問題都沒有明顯的幫助。

對於平民來說如何朝代其實並不是大的問題,他們所想的只是能不能好好的活下去而已。並沒有其他的追求,便是活得差一些,也是無奈世道。

但是若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動亂起義也就成了必然。

而對於百姓來說能不能活下去的根本也就是土地。

秦國的土地本和六國一樣都在貴族手中,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土地歸為國有,受封於民。又因為秦重軍功,於此,秦地軍伍良多,所戰皆無有退意,無他也就是為了活下去。在戰中若獲軍功,能叫一家得活,如何不讓人拼命?

但是六國不同,六國之地多在貴族手中,雖然秦滅六國但是國土瞬增大就需要人去管理。

一是秦國的官員不夠,二是秦人不懂六國各地的風貌人俗,突然遣派也難以管理。

也是因此六國的貴族和官員被留任了一部分,用以治理各地,既然留任了他們自然不可能輕易將他們的土地直接剝收分給百姓,不然又是一番動亂。

於此,對於六國之民來說秦國人可以有自己的土地,他們不能有,但是秦人要服的徭役和兵役他們卻都要服怎么會沒有怨言。

這種怨言一時倒是無礙,但是若是累積日久,一日動盪,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了。

但是要收回貴族的土地卻又是一件難事且不說如今還需要用到他們,他們的數量也是極多。

若是處理,必須趕在如今六國覆滅動盪,貴族頹弱的時期,若是等他們穩定下來重立跟腳,想要再掃除只會更加困難。

歷史上的秦國到底是因為什么而走向覆滅,是因為秦王暴政?很顯然經過後來的各種考證,已經基本排除了這個原因。

秦國的政體雖然算不上完美,但是也絕對攀不上暴政這個稱呼。

是因為秦二世胡亥昏庸?

也不盡然,胡亥固然昏庸,但是其在位不過三年。很顯然秦國的覆滅是長久以來的積累,不可能在這三年之中一蹴而就,胡亥也沒有這個本事。

之所以會在胡亥之時而亡,只不過是因為胡亥之時秦國朝堂動盪國力日弱。被有心之人看中了這個時間而已。

就算是扶蘇繼位,民怨也在,只是隱而不而已。想要整頓秦國,扶蘇也必須做出改革,不然依舊會爆起義。

糾其根本,秦國的覆滅無非就是對於六國之民的舉措有失。不能給予六國之民和秦人等同的待遇,使得六國之民依舊像是戰國年月難辦生活艱難。

同時秦國又有溝通靈渠,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建始皇陵等一系列的繁重徭役和兵役讓他們苦不堪言。

始皇在時,秦國手腕強硬,不敢有變,始皇故去,起義軍就呼嘯而起了。

秦國本身在各地都有駐軍,若是只是一處起義,隨時可以調用軍隊鎮壓。但是六國積怨,同時動亂,各地起義軍四起,出了秦軍能夠鎮壓的范圍。

這幾乎就等同於秦國同時面對六國之軍的圍攻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的覆滅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想要秦國真的成為一個盛世,少不了修整民生,土地改革。

商鞅變法之中的土地改革沒有錯,是非常前的舉措,也奠定了秦國一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