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九章 定計(中)(1 / 2)

中年文士姓孫,據說背影不小,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知道很多不為人知的消息,比如這次李承乾領軍到漠北,出征人數為一萬。

「孫先生,您上次說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牽制,可是現在又讓我們強攻,如此前後矛盾作何解釋?」曳莽從頭至外都在聽中年文士講話,直到最後才淡淡的問道。

「此一時彼一時。」中年文士合上折扇,向氈房外一指:「大唐秦王就在外面,如果能將其拿住,你想要什么樣的條件都可以得到滿足,難道這樣還不值得你主動出擊?」

「拿住又如何?大唐皇帝又不是只有一個兒子,他完全可以把這個兒子舍棄不要。」曳莽搖搖頭。

雖然這次的行動是早就商量好的,與西突厥的可汗也有過私信往來,知道這次是一場徹底顛覆大唐的行動。

可是曳莽心中還是有些忐忑,一直以來他總是在擔心這會不會是一個圈套,若萬一被其他兩方人當炮灰去吸引大唐的注意力,那他曳莽豈不成了眾人眼中的傻子。

「可汗何必如此多疑?想想大度設,再想想拔灼,如果沒有孫某從中謀劃,他們兩個豈會如此容易就范?而且這次大唐皇帝陛下將突厥人安排人陰山腳下到底是為什么你不會不清楚吧?想想看,如果讓突厥人展起來,再加上大唐的支持,薛延陀的出路在何方?」

中年文士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勸說著曳莽,而事實上的確如他所說,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參與,曳莽才會在極短的時間里將大度設和拔灼的勢力連根拔起。

曳莽深深吸了口氣,有些不確定的看著中年文士,自從在西域劫了大唐的那一批鋼弩之後,所有的事情似乎都變了,自己就像是一只牽線木偶一樣,被眼前的中年人擺布。

這並不是他想要的,原本殺了真珠夷男可汗之後,曳莽只是想著好好在草原上展,再干掉大度設與拔灼,最後一統草原便好。

可就是這個中年文士,是他再一次來到草原鼓弄唇舌,搬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道理。

比如:去大唐求親注定失敗,原因是李承乾不會同意和親,他這樣的行為會激怒大唐,會受到大唐的報復。

再比如:大唐皇帝信任突厥,打算讓突厥在草原上修養生息,最後達到讓突厥人占領草原的目的。

這些都是中年文士前段時間出現時對他說過的,讓他感受到了危機,然後不知怎么就像被洗腦了一樣,干出了陳兵邊境的蠢事。

現在,想要退兵已經晚了,此時退兵不說那個李承乾那個『屠夫』會不會放過他,就算是同為盟友的西突厥也同樣不會放過他。

「曳莽可汗,孫某不知你在猶豫什么,明明這么好的機會擺在眼前,只要你一聲令下,前面那幾萬土雞瓦狗般的突厥人立刻就會被踏成齏粉,接著只要再揮軍進兵三百里,便可兵臨城下。」

中年人見曳莽不說話,便繼續說道:「邊軍只有三萬,就算加上李承乾的一萬人,也只有四萬。二十萬大軍對四萬人,便是圍也可以圍死他們。」

「我想知道你為什么要幫我們,這樣做對你有什么好處?」深思中的曳莽突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