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 漢中大會群雄(大改)(1 / 2)

三棲特種兵 人一介 1134 字 2021-01-03

.

<dv ss="k"></dv><dv ss="d250f"><sr>ds_d_x();</sr></dv>

<dv ss="k2"></dv><dv ss="d250r"><sr>ds_d2_x();</sr></dv>麥柯送走了五十個小分隊,就打道府,繼續他的開河大業。

因為有了第一段和第二段兩個十公里作業,大家都有了經驗,不管是治理河流山川,還是對付周圍的鄉民悍匪,後面的這些操作就很是流暢了。

天軍所過之處,一片繁榮平和景象。

這里的一條基礎性原因,就是麥柯推行一條重要的經濟政策。

這就是對新區所有的居民實施按需供應。

就如同天軍占領的其它地區一樣。

麥軻已經在聖山、伏牛山等地實施同樣的經濟制度,在四季果園提供了絕大部分食品以後,其它的主副食,全都采取集約生產,然後把產品放到超級商場,供那些需要的居民隨意選取。

為了適應這個制度的需要,麥軻也和聖山一樣,安裝了跟蹤系統,這就是計算中心龐大主機的一項功能。

這個系統,把所有居民的每日消費數量、消費品種、消費時間,全都記錄下來,然後統計成總數,給那些負責生產的居民,讓他們按照需要的數量安排生產。

這些生產基地都建立在事先選好的場地,受四季果園的影響,它們的產量也基本上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

當然,生產能力也不會有跟不上需求的問題。

這樣,這個新型的經濟系統,包括生產、運輸、交換、消費環節,就以消費為主導,暢通無阻地在這個嘉漢合流地區運行起來。

原來那些居民每日都有的那種焦慮、缺乏、供不應求、供大於求,全都消失不見,無影無蹤!

供大於求,雖然似乎不可能,但是在靠天吃飯的地區,就是那么毫無道理地存在。

其實,這絲毫沒有減輕供不應求物資缺乏的影響,反而使供不應求更加嚴重。

這個問題,只有在農村和邊遠山區生活過的經歷,才會理解。

因為從一年生產的總量來說,數額是一定的,比如是365斤糧食。

再比如每人的足額消費是一斤二兩,也就是有了一斤二兩,人們就能溫飽。

這個數額如果是每天生產一斤,隨時生產,隨時消費,那么即使差那個二兩,也不是什么特大問題。

可是農村有季節性,要靠天等雨,靠天吃飯。

一般情況下,只有秋季才是收獲季節。

而那些糧食,也是只有到了秋天的最後一個月,才能收獲。

甚至是最後一個月的最後幾天。

因此,消費是全年的,而收獲只有幾天。

這樣,在收獲的那幾天,就有產品過剩問題。

當然,即使是最沒有文化的老百姓,也知道那幾天產的糧食,不能那幾天都吃掉,然後其它時日喝西北風。

理想狀態是均勻地分配到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

可是,這不是想如此就能辦到如此的。

需要計劃好,需要儲存好,需要保鮮保質,需要防火防盜,需要防潮濕,防蟲蛀,防鼠竊,防浪費!

同時,還有運輸的問題!

種糧食的需要吃飯,遠在大城市,甚至遠在京城那些做官當老爺的人也要吃!

還有那些不生產的人,比如軍隊,比如商人,比如學子,也都依賴於農民這幾天的收獲。

所有生產以後的這些環節,包括存儲、運輸、消費,都不可能再增加產量,只能是幫助消費。

非常不增加產量,反而會減少產量。

即使作得最好,也只能是減少對現有糧食產量的消耗。

稍有天災人禍,就會造成觸及根本的影響。

也就是說,農民留下的365斤,只是最理想的狀態才能得到保證。

天災人禍一旦發生,就會從這365斤中壓榨,從而減少這個基數。

比如說,漕運出了問題,上交京城的糧食,全部損失。

這個時候,皇上萬萬不能因為糧食沉了水,就不吃飯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