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22 字 2021-01-14

「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三國志劉表傳注引傅子

二重君主觀是從先秦沿襲、至漢代形成的特有政治風氣,類比於後世領導與秘書之間的關系,秘書為領導謀事辦事,秘書外放為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會對老領導效忠,以此類推,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鏈和政治團體。

放在古代也是一樣,寬松的征辟僚屬制度,使得臣子的掾吏不是君主自己的掾吏,尤其是在士人對劉氏皇帝逐漸失望的情況下,愈加使得他們不再忠於皇帝、轉而忠於舉薦自己的主君,這也就是諸侯與謀士之間主公等具有依附性質的稱呼泛濫的由來。

權貴豪族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對朝政時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嚴重的甚至能威脅中央集權,其中最大的就屬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

袁氏兄弟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勢力,有那么多人願意供其奔走,乃至於袁氏曾經的故吏韓馥甘心將冀州拱手讓給自己的下屬、往日的薦主袁氏,其一多半還是因為那些人視袁氏為君,在行君臣大義的本分而已。

這也是皇帝一直以來只能不斷削弱、敲打,而不敢將朝堂之上的楊氏、馬氏等人連根拔起的緣故。若真那么做了,且不說會引發關中統治秩序混亂,好不容易建立的局面瞬間崩盤,更會讓皇帝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今皇帝從河東叛亂一事上尋到契機,以嚴懲河東豪強、為儆效尤的由頭,把河東當做試點,先廢除河東各級官員自行征辟掾屬的權力,等到時機成熟後,再逐一推行天下,成為定制。這不僅是斷絕了豪強把控地方的門徑,更是從源頭上阻絕了君臣之義的形成,掾屬由朝廷指派,府官不能私自征辟,那么掾屬自然不會對府官效忠,兩漢以來誕生的二重君主觀念也將就此絕跡。

荀攸很罕見的沒有在這上面反對皇帝的決策,畢竟作為一個位在中樞的官員來說,中央加強對地方的集權,也是他的利益訴求,他沉吟道:「郡縣丞、尉,皆由朝廷選派,此乃本朝制度,推之於曹掾,臣以為不無不可。只是征辟之舉,譬如茂才、賢良、方正等,則應許郡官自為,而不該斷絕河東士人晉升之途。」

「這是自然,察舉征辟,乃朝廷選人用人之法,不可寢廢。」皇帝理所當然的說道:「只是河東所辟、舉之人,宜先策試,爾後方能錄用,免得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徒然丟了朝廷顏面。」

荀攸心里一動,皇帝適才所言的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這句話像是在哪里引用的,讓荀攸有些莫名的熟悉,敏感的察覺到一絲不對勁。

就在他走神的時候,一旁的賈詡開口說話了,他將王邑的封事看完之後,也不放下,而是拿在手上,像是拿著笏板:「孝順皇帝的時候,尚書令左雄改制察舉,凡郡國所舉孝廉、茂才等,皆由公府策試。公府考畢,再由中台復試,若是名實不副,則予免黜。陛下將此法施行河東,也是有例可循。只是臣以為,單是黜退薦舉士人,不足以彰朝廷用人法度之嚴。」

策試之法本來除了用於彌補察舉制的不足以外,還是士人用來針對那些阿附權宦的低劣豪強,將權宦的羽翼摒除、篩選在朝堂之外的政治工具,但施行沒過多久便受到重重阻礙,不僅是權宦不喜歡,就連有些徒有虛名而無干才的士人們也不接受,於是策試便逐漸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