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2244 字 2021-01-14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德經·第十五章】

徐晃以五日之期激勵將士攻破壽春城,俘獲袁術,徹底結束了淮南戰事。得聞消息後,孫策即刻從合肥出,趕往壽春謁見徐晃,為了表示誠心歸附,他身邊只帶了數百人馬,親信也只有呂范、陳武、張昭、秦松等人。輕車簡從,很快便抵達壽春城下,聽說徐晃正忙於整編裁撤袁術的二萬余降兵,無暇邀見,只派了周瑜出面接待他,這正中孫策下懷。

孫策昂騎在馬上,撥眾而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就連呂范等人都錯他一個馬身。此時天空開始落下細雪,他穿著一襲輕甲,沒有披蓑衣,也沒有護衛為他撐傘,全身被細雪蒙上一層白氈,在雪中瀟灑而來。

周瑜本在心中無數次的想過該如何面對孫策,可直到對方真的來了,他才覺一切的心理准備都是徒勞。顧不上對同行的關平說一聲,周瑜便下意識的催動坐騎,往孫策快行去。

「周校尉。」關平突然叫住了對方:「君侯有話要在下問你。」

周瑜在馬背上轉頭看向關平,他的神情自然而又恬淡,眉頭舒展,目光深邃得猶如一方淵潭,紛飛的細雪都沒有攪動他的表情。

關平清了清聲音,一字不漏的轉述道:「『忠與義,譬如熊掌與魚,若只能得其一,則如何?』君侯相信以周校尉之智,必能二者兼得,不負人望。」

「謝君侯教誨。」周瑜正色肅容,恭敬的拱手道,接著,又撥馬往孫策方向走去。

關平靜靜地看著兩人走在一起,執手相對,什么也沒有多說,轉身便走了,仿佛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公瑾!」孫策沉聲說完,立即翻身下馬,對周瑜深深的揖道:「都是我的不是,讓你受委屈了。」

周瑜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他低下頭看著孫策仰起的面孔,只見孫策目光真誠,肅立雪中,經年的獨當一面使他漸漸養成了大將的風度。細碎的雪花飄落在他高挺的鼻梁、眉骨上,勾勒出的輪廓像是山岩一般硬朗:「我沒什么委屈好受,只是天下事不易,你如今方才知道了吧?」

孫策心里一突,似乎感到有些不對勁,他提起精神道:「是啊!沒有公瑾,我幾乎時時赴蹈險地,現在你我重歸舊好,我也就不怕了,也該你我攜手做些大事了!」這時,他眼中才閃過一絲熟悉的調皮,令周瑜覺得心里一熱,又好似回到了從前。

周瑜無奈的笑了笑,示意孫策上馬,兩人並肩行著,由周瑜將其帶至一處營地:「君侯近日事繁,托我暫留你在此休息,等雪停了再見你。」

「正好,我也有許多話要與你說,你不知道,自從你我分別以後……」孫策將要言說,卻被周瑜給打斷了。

「我都知道。」周瑜回轉過身時沒有看到關平的身影,眼神變了一變,繼而溫和的對孫策笑笑,緊了緊手中的馬韁:「我都看在眼里的。」

孫策知道自己是覺得哪里不對了,周瑜對他太客氣了,客氣到這次迎接他都不像是故友重逢,而像是公事公辦。他頓時慌了神,連忙抓住周瑜的馬韁,急道:「公瑾,你是不是還在怪我?」

「這是什么話?我為何要怪你?」周瑜好笑的回過頭,莫名其妙的看向孫策,眼神逐漸變得認真起來:「要怪你,還會來搭救你么?」

孫策抓著對方馬韁的手緊了又松,輕聲道:「是我孟浪了。」

「伯符經了一番歷練,人也沉穩了。」周瑜忍不住誇了一句,神色如常,又低聲道:「君侯已向陛下奏報此間戰事一畢、伯符與黃祖、蔡瑁等人將往何處調派。若我所料不差,過些日子就會有眉目了,這次你只帶數百人來此,足見誠意,我想,事情或大有便宜。」

孫策立時精神起來,周瑜既然樂於跟他談這些,就說明對方還是願意為他著想的,剛才的怪異感只在心頭掠過一次,轉瞬便被他拋之腦後。兩人結伴回到安排好的營帳中,孫策正式向周瑜一一介紹了張昭、秦松等人,彼等都是江淮名士、慕名已久,周瑜心里感慨孫策這些年勢力展之快,又聽到孫策還有一些文士武將尚在合肥軍中,不免想到,若是孫策當初與自己同行入長安,充其量只是太史慈這樣的帶兵將領,豈會有現下這般氣象?

兩人內外合作,整合江淮豪強,建立以周瑜為核心的江淮勢力,這是周瑜一開始的目標。廬江周氏雖是揚州少有的公卿之家,但要想領袖群豪,仍需付出不少努力。所以周瑜選擇搶在其他江淮豪強的前面,事先趕往朝廷打開局面,又留孫策在江東展。

如今周瑜押對了注,朝廷大軍南下征討袁術,那些落後一步的江淮豪強要想在朝廷治下繼續保證現有的利益,勢必要主動向周氏靠攏,甚至以其為主。世上不僅是有汝潁士人,更還要有揚州士人的一席之地。

想起當初為自己制定的宏圖,周瑜胸中的煩悶頓時散去,精神也為之一振,很熱情的與張昭等人互通姓字。

這些人久居孫策幕中,如今投靠朝廷,自然要借助周瑜的幫忙才能在朝廷中謀得一席之地,所以與周瑜說起話來多有諛詞。而在這些人當中,早有聲名的張昭就愈加顯得不卑不亢了,他是徐州彭城人,年過四旬,為人精明干練,博覽眾書,與東海王朗等人相善。現如今王朗是漢中太守,靠著往日的關系,張昭完全可以自謀出路,所以面對周瑜,他的態度便很從容了:「周郎果然卓爾逸群,非常人之相,老夫可是聽聞已久了。」

「豈敢。」周瑜恭敬的對張昭躬身道:「張公才是士人賢者,小子如何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