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聚變中國(1 / 2)

帝國重器 周碩 2152 字 2021-10-29

「卡托姆采夫院士怎么樣?」

胡文海剛從車上下來,走了兩步就見到萬元熙跑過來向他詢問。雖然卡托姆采夫是蘇聯的院士,但他確實以其偉大的人格魅力,輕而易舉的征服了很多人。

蘇聯解體,就連在場的很多中國人都感覺自己三觀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何況是卡托姆采夫這樣為蘇聯奉獻了一生的人。當聽說了卡托姆采夫意志消沉的消息,萬元熙他們這些等離子所的人,是最為擔心的。

不僅因為卡托姆采夫是核聚變方面的權威,不僅因為他是蘇聯科學院院士,也不僅因為對方位高權重,更加是因為不忍心見到這樣一個純粹的科學家、愛國者,會落到這樣的地步。

萬元熙的焦急和擔憂,同樣是純粹的出於一個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希望一個好人能夠避免不幸的結局。

胡文海笑了一下,輕輕的點了點頭:「我離開的時候,卡托姆采夫院士正在消滅一盆俄羅斯燉肉和一整條大列巴。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萬所長。」

「哦?吃東西了?那就好,那就好!」萬元熙由衷的笑了起來,卡托姆采夫願意吃飯,而且還是胃口大開,說明他已經從挫折中走了出來。知道餓,那就是說明他有了求生的意志,有了活下去的動力。人只要活著,總歸是能從一切災難中再站起來的。

萬元熙心里總算是松了一口氣,這才意識到胡文海的話還沒說完,連忙問道:「卡托姆采夫院士能夠恢復過來,這就已經是最好的消息了,胡總還有什么更好的消息?」

胡文海難得驕傲的抿了抿嘴,勉強收斂起笑容,說道:「卡托姆采夫院士已經原則上同意了,由庫爾恰托夫研究所和你們等離子體研究所,在大港共同成立一個聯合研究所。這個聯合研究所未來三年的主要工作,是幫助ht-7進行改造,並以ht-7實驗裝置獲得的經驗,到1995年完成一個實驗性聚變堆的設計工作。」

萬元熙聽到胡文海這番話,驚訝的簡直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才好。原本卡托姆采夫堅決拒絕的態度,已經徹底打消了他對合作的希望。卻沒有想到,事情竟然還有峰回路轉的一天。

有了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積累,ht-7裝置的改造不僅進程能夠更快,而且實驗將會更加全面,毫無疑問這將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聚變工程實驗裝置。

說起來也是頗為可憐,科學界總是聲稱「距離核聚變成功只有25年」,然後一個又一個25年過去,卻始終沒有成果拿出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九十年代初,全世界能夠對核聚變工程提供實驗數據的,只有三個裝置。到了ht-7建成,世界上才出現了第四個核聚變玩家。

就依靠這么四個裝置來攻克艱難的核聚變,那可不是永遠都只有25年了?想要讓25年變成24年,不是讓時間白白流逝就行,而是要實打實的投入進去真金白銀才可以的。

如果說之前等離子體所距離核聚變成功的距離是「3o年」,那么有了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加入,等離子體所只要吃透了ht-7裝置,很快也將擁有邁上「25年」起跑線的資格。

有了這樣一支強勁的助力,萬元熙又怎么可能會不高興呢?不過他沒有想到,今天的驚喜並不僅僅如此。今天對於萬元熙、對於等離子體所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胡文海等他高興的差不多了,這才接著說道:「只要實驗堆設計完成,新科將分十年投入一百億美元的資金,幫助你們將這個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的建設起來。這還僅僅只是新科的投入,相信有了這筆資金,等離子所應該還能從科學院申請一部分配套資金。」

萬元熙幾乎是沒有聽胡文海說完,腦子里就轟的一聲,一陣陣的暈了。庫爾恰托夫研究所能值一百億美元嗎?蘇聯從五十年代開始投入核聚變研,總投資額有一百億美元嗎?

還是那句話,人類對核聚變的投入太不充足了。這是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人類根本沒有投入核聚變研的需求。從能源供應上來說,地球的化石能源儲備完全能滿足工業需求,石油的開采和使用成本都足夠低,對替代能源的研究自然也就不感興趣。

尤其有足夠能力投入聚變研究的兩個國家,蘇聯本身是「偽裝成加油站的國家」,自己吃的就是石油資源的紅利,對新能源的需求又不迫切,沒有理由太迫切的對可控聚變進行研投入。

而美國就更依賴石油經濟了,好不容易建立的石油美元體系,核聚變成功造成的世界動盪對這個體系的威脅有多大,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的清楚。哪個實驗室若是真敢把聚變技術開出來,分分鍾會被石油大亨們請去做土飛機。

美蘇都沒有理由投入資本去大力開核聚變技術,投入不足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然而,在核聚變的俱樂部里,如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玩家。

中國在九十年代之前,還是石油出口國。然而到九十年代之後,不僅是石油凈進口國,而且還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和美蘇兩國不同,中國不僅沒有操縱國際石油供應的能力,而且本身還是貧的驚人的貧油國。國內油田大多不是開采殆盡就是開采困難,開采的石油品質低劣、成本高昂,可以說是吃夠了石油資源的苦頭。

中國開核聚變技術,可以說沒有絲毫負擔。正相反,只要中國太陽點亮,那么將再也沒有任何因素能夠威脅到中國的工業系統。在三心兩意的核聚變俱樂部里,只有中國才是真心實意想要開核聚變的。

歷史上,文明進步往往伴隨危機。寒帶地區因為食物匱乏,於是產生了農耕文明。歐洲人因為窮的活不下去不得不揚帆出海,於是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反觀熱帶地區,因為食物唾手可得,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文明。而富足的東方享受著美洲白銀的流入,也錯失了大航海的機遇,

中國從崛起開始那一天,就面臨著能源的危機。面對這個危機挑戰的結果,決定了中國未來一百年、甚至一千年的命運。

所以在這一方面,胡文海雖然沒有絲毫重生的先知優勢,卻是不論多么巨大的投入都不會皺一下眉頭。而有了他投入的這一百億美元,國家必然要給等離子體所提供相當的配套資金。最少,國家投入也要和胡文海的投入持平,否則核聚變如果真的「萬一一不小心」被一家私營企業搞出來,那不就太尷尬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