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二章 李逵的命中克星(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水滸求生記最新章節!

除了小李廣花榮,此次船隊還載著一位「外援」,便是充當向導角色的明教護教法王鄧元覺。

因為他的緣故,船隊不得不舍近求遠,繞路而行。原本途中一定會路過費保手下的幾個曬鹽的海島,便是因為船隊中這位特殊身份的向導,不得不叫這趟南下之旅變得神秘起來。古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如今的王寨主也只有避開自家聚寶盆而繞路了。幸虧柴進不在船上,不然直要大呼可惜了。

說來曬鹽之法,實乃未來梁山泊發展極其重要穩定的財政來源,說它屬於絕密也不為過。鄧元覺到底不是花榮可以比擬的,這位方臘的護教法王,自然被列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對象中去了。

曬鹽的方法不可以示人,但是關於鹽利,王倫還是願意與方臘共享的。和梁山泊與房山的協議一般,王倫也願意通過方臘之手,將自家產的海鹽賣到東南六路去,只是聽鄧元覺說,方臘好像沒有插手過私鹽的買賣,但王倫不相信這么個來錢的路子,方臘會不動心!

梁山泊的短板王倫清楚得很,目前勢力只能說是在京東、河北,淮南幾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可是出了這幾路,便顯得有些鞭長莫及了。這也是他拉上王慶在京西販鹽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小僧不敢便應承寨主,但是會努力作成這件事情!」鄧元覺拍著胸脯對王倫承諾,「這事無論成不成,小僧也願意提供一切便利,讓貴寨在明州的事兒事半功倍!」

梁山要大量買船鄧元覺是知道的,但至於買船干甚么,王倫沒有多說,鄧元覺也沒有多問,其實對於老江湖鄧元覺來說,這事兒應是明擺著的,梁山如今私鹽買賣做得如火如荼,王倫又雄心勃勃要和朝廷在全國地域上爭奪鹽利,看架勢絕對是要擴大到北地遼國買鹽的規模啊。畢竟還有甚么地方,能夠供得起梁山對於私鹽的海量需求?

想清楚這一節,問題又來了,王倫可以組織船隊去遼國販鹽,那么明教自己為何不行?方教主聰明絕頂的一個人,怎么會甘願從王倫手上拿二手貨?王慶是因為身居內地,在濱海幾路完全談不上任何影響力,走西夏的私鹽又風險太大,這才全部依賴梁山。

可明教的根本就在兩浙,無論是船只,港口,還是水手,都有著王慶無法企及的優勢。無非是打通遼國關節要費點工夫,其他都不算事兒。是以鄧元覺從心底來說有些不看好梁山和明教的私鹽買賣,故而最後補充了一句,願助梁山此行一臂之力,也算是對人家救命之恩的回報。

鄧元覺是個直性人,雖然藏得住話,卻藏不下態度來,從其對雙方私鹽買賣的消極態度來看,王倫從初時的不解,到後來從對方言語中得到了些蛛絲馬跡的線索,終是有些哭笑不得,不想這位寶光如來居然以為自己的海鹽都是從遼國販來的。

倒也不能不誇這和尚見識淵博,這個時代遼國的鹽價對於大宋來說,的確要賤許多。可那是因為遼國環抱渤海,總人口又只有大宋一成左右(一千萬上下),是以鹽賤,並不是說他有比大宋更先進的制鹽方法。

可這些話王倫又不能跟方臘明說,是以打算通過方臘來打通東南六路私鹽市場這條路看來是走不通了,自己只能是要另做打算了。

一肚愁腸,倒叫王倫在甲板上散心的次數慢慢多了起來。話說初時離開山東近海時,別說正常海貿的船只,就連走私的海船也難得見到幾只,但是越往南邊,遇上往來海船的幾率便越來越大,等到了杭州灣外海之時,往來船舶不計其數,王倫此時算是領略到了大宋這個當世貿易強國的繁榮一面。

望著眼前這片盛景,王倫知道的事情是,等到數年之後,因為北方大片國土的喪失,稅源也會大大減少,南宋小朝廷會更加依賴於和其他國家貿易,到時候,東南沿海兩浙、福建、廣南三路海貿的黃金時代就要來臨了。

但王倫不知道的事情,卻是自己到底能給這個時代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算算自己穿越過來的時間太短了,攏共也才兩年出頭,可金國已經崛起在遼東半島,真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覺縈繞在王倫心頭。

……

某個清晨時分,梁山泊的船隊最終在明州沿岸一個不起眼的荒灘處登陸,由於沒有碼頭,以及海船吃水的問題,船隊只能通過小船來回擺渡。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只因此地太過熱鬧,航線上往來的船只絡繹不絕,要不想引起過多不必要的關注,就得受這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