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坦克與巷戰(2 / 2)

還有周密組織與步兵和其他兵種的協同動作,城市進攻戰斗應周密組織坦克兵與步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等的協同動作,尤其是步、坦之間的協同更為重要。市區內街道復雜、建築物較多,不便於坦克機動、觀察和發揚火力,而有利於敵人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武器對坦克攻擊。因此,在配屬步兵行動時,步、坦應密切配合、相互掩護。當沿街道進攻和進行巷戰時,步、坦應交替前進,步兵要加強對街道兩側的監視,及時消滅敵反坦克火器,坦克則及時摧毀對步兵前進有威脅的火力。

不過加強對空防護以及後勤、技術、工程保障和電子對抗,是提高坦克兵連續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前提。因此,應高度重視對空安全,切實搞好對空特別是對敵攻擊直升機的防御。周密組織後勤、技術和工程保障,做到物資隨耗隨補,車輛隨壞隨修,及時排除妨礙機動的障礙。采取各種電子對抗手段,確保戰斗中通信聯絡不中斷。

俄羅斯陸軍第一次車臣戰爭中損失慘重,參戰的2200輛坦克裝甲車輛中,有225輛被徹底摧毀,其中包括62輛坦克。1994年首先攻入格羅茲尼市中心的俄軍131旅(隸屬於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在3天中就損失了20輛坦克和100輛裝甲車。其主要原因是俄軍素質低下,狂妄自大,指揮脫節。

跟坦克是否適合巷戰沒關系,關於車臣坦克的損失,是戰術問題,而不是坦克本身問題。第一次車臣戰爭是很失敗的,俄軍沒把車臣匪徒當回事,純裝甲部隊大搖大擺的就進入格羅茲尼市中心,不遭到痛毆,上帝都會不高興。

當時俄羅斯陸軍已經相當墮落,第一次車臣戰爭時,老毛子連一個完整的師都挑不出來,最精銳的幾個坦克師都缺員4、5千人以上。當俄軍進入格羅茲尼市中心的時候,是采用的行軍隊形,坦克連掃雷犁都沒裝,步兵也都在車上,甚至連搜索隊都沒有,首車中了地雷以後,堵塞了通路,缺乏經驗的俄軍亂成一團,結果被分割包圍。當時俄軍炮兵隸屬於五個不同的司令部,不知道具體聽哪個調遣,前方呼叫炮火反應太慢。

第一次車臣戰爭後期,俄軍坦克裝甲車輛的損失就已經顯著減少,1996年3月,在解放戈伊斯科耶鎮時,約有400多名裝備精良的車臣武裝分子負隅頑抗,結果派出烏拉爾軍區某摩步團的一個坦克連就把問題解決了。

到了第二次車臣戰爭時,俄軍更是作了精心准備,各軍種配合也很到位,主要采取坦克駐封鎖,步兵負責清掃殘敵。相對來說,車臣匪徒這次就成了痛毆的對象。俄軍的坦克得到了正確的使用,戰斗使用也非常成功。在摩步化部隊發起攻擊時,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坦克炮火消滅了敵方暴露出來的火力後,步兵再向前推進。

事實上在二戰後期的城市攻堅戰中,例如布達佩斯和柏林戰役,蘇聯紅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柏林戰中,蘇軍坦克大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成數個小部隊,與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組成強擊群和強擊支隊,逐個逐個地攻克德軍的堡壘。

如果沒有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直接支援,紅軍步兵的損失會大到令人無法忍受。

在城市進攻戰斗中,坦克兵可遂行以下任務以猛烈的突擊奪取敵外圍及市區內要。向敵縱深發展進攻,擴展戰果。抗擊和粉碎敵反沖擊。殲滅突圍和被圍之敵。殲滅機降和追殲退卻之敵等。

坦克一直是城市作戰的利器,打不好是戰術問題,跟坦克本身沒關系。

當然,不能使用純坦克部隊對城市街道進行突擊,那肯定是找死。但在步兵配合下坦克進行巷戰突擊,就比純步兵部隊效果要好得多。現代化的巷戰就是誰擁有強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誰有更好的機動性,誰掌握戰場信息,誰就會贏。光靠樓房建築的掩護,依仗單兵攜行武器是不可能對抗坦克部隊進攻的,這就是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抵抗組織被裝甲部隊欺負的原因。

在李嵐看來,坦克在城市作戰中,可發揮以下作用

1、城區作戰,裝甲兵最適合控封鎖任務,一個坦克排可以封鎖6-8米寬的街道一條,一個加強坦克連可以輕易封鎖10-20米寬的街道1-2條,一個加強坦克營可以封鎖3-4條大型主干道。

2、坦克破障,對圍牆一次撞擊可形成大於5米寬缺口,對建築牆壁可形成大於3米的孔洞。許多國家在城市攻防演習中得出如此結論——裝甲部隊在城區穿插任務中,對模擬某島嶼民宅,坦克如果采用高速連續撞擊的方法開辟通路,效果遠遠好於步兵使用爆破器材穿牆打洞的作業方式。

3、從城市攻堅演習情況看,得出與眾多網民的常識正好相反的結論城區大片的高程建築物,反而給坦克的運動和火力支援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物。縱橫交錯的街道,給坦克的高速機動提供了隱蔽通道,原因是守敵龜縮在樓房工事內,視野極其有限。一般的建築物,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開火的,幾個視角有限的火力和發射陣位,很容易判斷出來。通過平時訓練和戰時配合坦克+步兵對建築物的進攻只需各司其責,分配好火力指向,敵人往往會因為准備火器射擊而暴露陣地,結果往往被預先指向的進攻方消滅。

4、關於坦克武器仰角限制問題。在城市作戰中,敵各種火器配置的位置與我進攻坦克分隊之間的距離較近,通視距離一般為1千多米,坦克火炮由於受附仰角的限制,在一定距離內對位於高層建築物內的目標不能射擊,只有射擊距離距大於目標所處位置比高的3倍時,才能射擊。如對10層高的樓房射擊時,樓層高一般為3米,則樓房的高約30米。坦克對其射擊的最小距離是大約100米左右。由此可見,在城市進攻作戰中,坦克主炮的射擊仰角限制並不是什么大問題,在數百米距離上即可以對高層建築進行炮擊。

坦克上配備的大口徑高射機槍,更是支援步兵作戰的強大火力。或許有人會說,城市作戰會使地面部隊缺少直升機的掩護,因為持有這種觀的人認為直升機在城市里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大量單兵導彈的攻擊。其實,城市作戰條件下便攜地空導彈的作戰效能並不很高。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一般采取紅外制導,目視搜索,當引導頭建立穩定跟蹤後才能發射,其發射條件很苛刻,城市復雜地形下,由於障礙物甚多,目標忽隱忽現,對武裝直升機很難有開火機會,更不要說打固定翼飛機。

中華的紅纓和前衛單兵防空導彈,一般垂直視角可達20度或更大,而水平瞄准視角則只有3度以下,丟失目標是很平常的事。即便是較先進的毒刺導彈,比前衛也強不了多少,除非使用小型雷達預警,否則在城市作戰中單兵防空導彈效能是令人懷疑的。

綜上所述,坦克因為其自身具有強大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能力,其威力不僅僅體現在野戰中,在城市作戰中一樣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這種結論不單單被各國軍方所認知,這些國家也都是爭相改進和完善城市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戰術,而坦克就是多兵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款武器,不是說越先進越好,而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各國研制的武器,都是按照自身的國防需求來研制的。就以坦克來說,美國的1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屬於世界坦克的佼佼者,從各國公開的坦克數據來看,各方面能與之對比的,也就只有德國的豹式家族。

然而艾布拉姆斯並非無敵,它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陷,其一就是機動性。當然美國也沒有過於追求機動性,火力強、防護力高、電子設備先進,這才是美國主要追求的方面。

美軍如此追求,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其更能適應城市作戰。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一輛艾布拉姆斯就曾在巴格達經受了173枚火箭筒和反坦克武器的攻擊,結果這輛坦克毫發未損。連其行動能力都未造成影響。

艾布拉姆斯的防御能力,就是用其他的艾布拉姆斯來攻擊,也很難擊破它的防御力。這樣的實際案例,在伊拉克戰爭中,也出現過。美軍為了把一輛深陷泥潭的艾布拉姆斯摧毀,用了好幾輛艾布拉姆斯來攻擊,結果打了半天,只是炮塔有損,並未照成實質性的傷害。這輛坦克被拉出來之後,簡單修理了一下,就繼續走上戰場。

所以,不管是在對稱還是不對稱戰爭下,只要是感覺人命比裝備值錢,那城市巷戰,坦克的一席之地是少不了。可要是認為,裝備比人命重要,那還是把裝備都好好的藏起來,用人命去堆吧!

現代戰爭格局下,不管是中華還是其他國家,都沒有因為害怕坦克被摧毀,而不敢在城市戰之中動用坦克的場景。因為凡是有想法的國家,都已經積極在演練城市戰了。

李嵐同樣也是如此,別說博薩索里面的敵人是不入法眼的博薩索政府軍,連三流軍隊都算不上,更說不上占據地利、人和。哪怕博薩索的敵人是美國陸軍,李嵐也會把坦克和裝甲部隊派進去。

紅警的士兵,天生就是優秀的士兵,不管是兵種協同還是裝備的運用上,都十分的熟練。這種對裝備的掌控和作戰技巧,是每一個中級士兵最難得的地方。也正是有了這些士兵,李嵐才能有如此雄心壯志。

s華麗寫這些不是要了和大家爭個長短,只是想要表達華麗的一個觀和立場。凡是都是有兩面性,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存在,這是小說,只博諸君開心而已。()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