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索馬里全面戰爭狀態(2 / 2)

這時候兵力的數量就變得很重要,既然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作戰都進入了平衡狀態,那能夠打破平衡的就是數量。

在中東戰場上,李嵐為什么要不計代價的武裝起中東部隊,而北約又什么要一直增兵中東,為了就是最低限度的保持戰爭優劣的平衡性。然而再從平衡中尋求突破。

而北非戰場的開辟,也是另一個較量的開始,中東的意義在於石油,而北非戰場的意義在於實力的對拼。

在北非戰場,才是北約軍隊和索馬里軍隊的主戰場,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兩個國家內,北約軍隊已經站穩了陣腳。

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可以快速從意大利運上北非戰場,又是一場巨大的國力消耗戰。

而李嵐自然無法坐視北約從北非進攻下來,只能以北非這里為戰場的核心,打一場國門外的戰爭。

只是李嵐十分的清楚,北約的戰爭潛力一直都大於索馬里,盡管他可以利用部隊的指揮優勢,用少量的部隊去對抗北約的軍隊,但這依舊無法改變雙方國力對比的消耗比例。

現在的北約已經不單單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包括了英法兩國的所有海外領地和下屬國,以及美國大量的盟國。

而李嵐這里,說句難聽無論是中東還是非洲國家,都需要依靠他一個人來支撐。

索馬里的國力是絕對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聯盟對抗的,現在看似雙方都依舊保持平衡的狀態,北約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可那只是地區戰場已經進入了飽和狀態,北約就算想要加大戰爭和兵力的投入,也面臨著後勤的驟至。空有強大的力量,卻無法放開手腳的施展出來。

而且戰場的飽和性,也不是盲目投入兵力就可以改變戰爭態勢的,就好像在中東戰場,一百萬的兵力投入,已經達到了土耳其境內後勤保障的最大限度。

而且戰場上,部隊的運動作戰也都進入了飽和,再投入部隊已經是沒有意義了,因為進攻的部隊,只能保持那么高的效率。增加的部隊,也只是坐在冷板凳上,連替補的資格都沒有。

北非戰場也是如此,北約在這里投入了一百多萬的軍隊。已經讓全線作戰的兵力達到了飽和,而紅警兵團和衛戍部隊,也投入了一百萬,雙方的戰線已經拉到了最長,作戰部隊的投入已經達到了最好的作戰效率。還有後勤支援的平衡。

無腦的增兵只會讓後勤壓力變得更大,並且由於部隊的密度過高,增加部隊的傷亡。

這就是現代戰爭和二戰時期最大的區別,在沒有陣地戰壕作戰的年代,運動作戰已經成為的常態,部隊也只有動起來,才有生存根本。

密密麻麻的大軍擁擠在一片戰場上,幾枚導彈下來,就真的只是徒增傷亡而已。

而且進攻的火力上,該是如何密集。還是那么密集,子彈的射程該是多遠,還是那么遠。

也正式戰場的容量問題,使得李嵐一直都是游刃有余,不至於讓戰斗變得太過於幸苦了。

只是他也很清楚,這樣的局面不需要多久就會被打破,北約北約隨時可以開辟新的戰場。

這是他不具備的優勢,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劣勢,擁有六百萬兵力的北約,現在還有三百萬未投入戰場。

北約完全有能力繼續開辟第三個和第四個戰場。

而半年來。北約之所以遲遲沒有動作,原因在於開辟新戰場到底有沒有意義。

中東和北非的戰場,北約已經成功牽制住了索馬里大量的兵力,這個時候就算再開辟戰場。只會讓自己的富余兵力被牽制進去。

戰爭就是為了勝利,北約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打敗索馬里,繼續開辟一個遠離索馬里的戰場,根本不足以讓索馬里戰敗。

從一開始,北約想要打的地方,其實就是索馬里的本土。

如果不是索馬里本土有著十分完善的防御體系。北約聯軍早已經對八卦城展開全面的進攻了。

根本沒有開辟北非戰場的意義,因為在也沒有比直接在敵國戰場上,對敵人展開攻擊,更能消耗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了。

所以,北約一直都在權衡,開辟第三個戰場,到底有多少意義?

這種權衡一直都沒有結果,可想要登陸索馬里本土,就必須要想辦法干掉索馬里的海軍,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登陸索馬里本土的可能性。

問題也就回到了原,干掉索馬里的海軍,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不過,這半年來,李嵐也不是一准備都沒有,一整套的反攻計劃已經准備了整整半年。

北約方面急於奠定決定性的戰果和優勢,李嵐也是需要贏得戰爭的主動權,轉守為攻。

否則一味的被動和防守,是不足以打敗北約,他需要的是將敵人趕回老家,然後將戰火在敵人的老家燃。

然而,想要做到這種程度,並不是簡單想一想就行了。

他不單單需要龐大的兵力優勢,更需要擁有瞬間扭轉戰局的龐大規劃。

而想要完成這樣的規劃,絕對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在防御中尋求機會的到來,就是他現在要做的事情。

全面反攻的方案,早已經制定了出來,目前所有的准備還未就緒,一旦准備就緒,只需要等待東風的到來。

全國戰爭模式,也為了未來的反攻做准備。從現在開始,所有的分基地車的戰車工廠,都是全部運轉起來。

要知道,現在的索馬里擁有的戰車工廠,早已經超過了一千座,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可以生產出一個集團軍的裝備。

每天都可以將大量的戰機派上戰場,一天生產個一兩百架也是一問題都沒有。

這種效率已經超過了二戰時期最巔峰的生產效率,而且生產出來的戰機,也不是那時候二戰的戰機,而是先進的現代化戰機。

如果沒有這樣的生產效率,李嵐如何能夠有信心和北約一戰,直接認輸來得更加的實在。更被說反擊了。

而北約也早已經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生產效率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時期,整個歐洲和美國的裝備生產工作,徹底的運轉起來。

都說戰爭打的就是經濟,一也不錯,因為經濟就是生產力和工業的表現。

泡沫經濟無法衡量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但是實體經濟就是國力的直接體現。

基地控制台內,結束了電視講話的李嵐,第一時間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從戰爭爆發現在,他幾乎都待在控制台內。

除了偶爾用霸主出去活動一下,釋放下內心的壓力外,除了睡覺外,就沒有離開過這里一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場戰爭的勝負,也都變得更加的關鍵,都決定著未來戰爭的走勢。

很多時候,他都使用部隊指揮能力,指揮前線的部隊,進行協同作戰。

兵力上紅警兵團處於劣勢,但在他的指揮下,卻可以爆發出最強大的戰斗力,因為再也沒有比他坐擁的上帝視角,更能夠掌握戰場上的每一分變化。(未完待續。)x118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