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完勝的反擊戰(1 / 2)

電影大師 機器人瓦力 2171 字 2021-01-23

為什么葉惟的前任女友們會默契選擇挑他做鬼ю的合照發?

也許是因為宣布消息後次天的《洛杉磯時報》的報道里,用了一張他頑皮地吐舌頭的攝影照做配圖,輕狂不羈的樣子,設計台詞「說夠了嗎?該我說了。」

主流媒體們的寵兒!

尤尼克-庫勒等於葉惟。《洛杉磯時報》驚嘆稱「天才的惡作劇擺了每個凡人一道」,《舊金山紀事報》贊美為「電影史上最難以置信的奇跡時刻」,《紐約時報》感慨說「所有對葉惟的低估受到了懲罰」,《華盛頓郵報》說「v導演了驚世事實」……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這些通訊社巨頭也都發放了新聞稿件。

在美聯社的文章「葉惟的光與暗震動世界」中,年輕版《人物》雜志《-》主編艾米-巴內特表示「從未有過這樣的電影奇才。投資葉惟的人都成了贏家,他用成就強行成為了好萊塢新一代里最熱的人。」

獅門影業的發行部主管湯姆-奧登伯格說「人們也許很難相信,我們也是剛剛才知情,這真的震撼了我們的人生。現在人們可以安心期待《陽光小美女》了,那肯定是一場天才的盛況。」

「錯失《驅魔錄像》可能是夢工廠今年最愚蠢的事。」華爾街分析師理查德-格林菲爾德表示,「他們原本有機會不至於這么難堪。但他們又該慶幸還有《陽光小美女》可能挽回一些顏面。」

「我們都該慶幸葉惟不是流星。」文章最後寫道,「這個倍受爭議的神童,正用他的光與暗讓全球為之興奮。葉惟說『大家驚喜吧?那正是我想要的。」

而路透社的報道稱「惴惴不安的又要緊張了,葉惟的最終一擊如他在申訴會上所向披靡的表現,無法控制的事態將催促做出讓步。」法新社稱「世界開始沉浸在對葉惟的狂熱之中」,合眾社則稱「驚人程度正在增加,世人的反應難以溢美,葉惟是人類的勝利。」……

正如路透社說的,因為庫勒等於葉惟,今年的兩個評級風波主角同為一人!這讓剛剛退潮的s評級海嘯再一次洶涌回來。

人們在關注,反抗軍在反擊,羅傑-艾伯特又撰文炮轟的腐朽,托德-索倫茲、柯比-迪克、凱文-史密斯等多位獨立電影人齊齊發聲,口誅筆伐著的愚蠢和腐朽。

在24日周一《洛杉磯時報》的「v說了」專欄上,葉惟也真的說了些話,這篇名為「驅不走的惡魔」的評論文章連續第二周地抨擊的評級制度模糊不清,像一只惡魔附在獨立電影人身上,簡直是罪孽深重!

文章里也談到了「尤尼克-庫勒」的真正想法「對於這兩次評級,憤怒是私利,失望和懷疑是公利,如果一個行業協會不能正視自身不足並加以改進,那它就是行業的腫瘤。

權威之所以是權威,不是沒有遭到質疑、有效監管和自身的公開透明,而是經受這些後,它還能給人信心。」

他再次要求早日發布完整的規章制度,別再讓人失望了。

這篇沒有參雜多少個人情感的社論得到了一致好評,以及卷土重來般的反響關注,網上一直沒有停止的請願人數也已經突破至20萬,這是個讓人無法忽視的數字。

本以為結束了的風波突然就這樣反轉,盡管s的評級已經不會再被改變,和r卻終於不住輿論壓力了。

就在25日,這兩個協會顯然是要做危機公關,它們通過《紐約時報》做了聯合聲明,依然不認可對s的評級有錯,但承認現行制度下自身確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做到更好,並承諾將會盡快發布完整的章程。

這場公關戰最終輸得很難看,這一手先發制人的自抽嘴巴又很漂亮。

如果不抽這一下,誰都不知道反抗軍會怎么狂抽,現在基本上他們想怎么抽就怎么抽了,一直緊張著的紀錄片《影片未分級》明年又要亮相,到時的輿論壓力肯定會更大

倒不如趁他們還來不及抽,趕緊小小地認個栽,擺出一副「我知錯了,我會改的,大家給我個機會」的樣子,給這場風波畫上結論,不給葉惟等人指責的空間,「你們看我都認錯了,還想怎么的?改進也要個過程!」

是承諾發布而不是考慮發布,夠誠意了吧?夠先進了吧?其實只是發布又不是要修改,很多條文照樣可以讓評委左右搖擺。

但對於媒體和普通民眾來說,已經滿意這個抗爭結果,很多電影人也滿意了,至少終於可以看到全部的章程!

葉惟顯然早已明白能到什么程度,一直說的都是要完整章程,沒有天真地要一個如英國的12的新評級,現在爭到了,他沒多高興也沒多說什么,只是在博客上說「先聽著吧。」

的認栽得到的只是些「好吧」而不是「做得好」,並不是立即就全無批評。(美國家長電視協會)就暴怒地指責「各方面不足的怎么實行正確引導青少年觀看電影的功能?這樣的機構形同虛設。」

輸了,不過除了輸了顏面什么都沒輸,臉皮夠厚的話什么都沒影響。

葉惟陣營贏了,並沒有贏得評級結果,卻是整個輿論,s的正面形象已經不可阻擋!全世界對v的狂熱已經開始!

因為這件事,因為尤尼克-庫勒,因為s的宣傳,葉惟的名字和身影,到處出現!

這一周里,他就有多個專訪刊登於《洛杉磯時報》、《好萊塢報道者》、《綜藝日報》等報紙上,如果把這些訪談綜合起來,會看到陽光、文藝和壞小子完美結合的少年的圖片,會看到才華、幽默和親切的回答,難怪v的粉絲數量直線上升。

《洛杉磯時報》人們很好奇《驅魔錄像》都怎么回事?

葉惟事情傳得很神,其實沒那么復雜,去年12月s完成了一個階段的籌備工作,我有了些空閑時間,又想在s開拍前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經驗,以及打消對我的能力仍有懷疑的同事的疑慮,就有了這個項目。說清楚了,不是我有雙重人格,不是為了哄女孩。如果要用拍電影哄女孩,拍恐怖片只會搞砸。

《綜藝日報》你和妮娜-杜波夫怎么開始的?怎么評價她的表現?

葉惟在多倫多上學時,我們是同校同學,認識後不久自然而然就戀愛了。妮娜是個非常有天賦的人,她的表現是神奇的,因為她演前從未有過任何影視表演,但她成功塑造了「瑪姬」。這跟她的刻苦好學離不開關系,拍赤腳在雪地奔跑的那場戲,片場里每個人都不忍心,我拍多久心痛多久,但她就是堅持完成了,我為她驕傲。

《洛杉磯時報》為什么會有「尤尼克-庫勒」?這名字有什么特別含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