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死局求生(1 / 2)

鑄聖庭 邪影 1590 字 2021-01-23

.

無視不停傳來的各方危急戰報,看桓王似乎沒派出桓國大軍的打算,鄧宗焦急惱怒連聲奉勸道「新軍便是新軍,何況是來不及訓練的新軍數量再多,也難有戰力,何況敵軍並非普通軍隊,而是公認最強的大秦虎軍即便想以數量取勝,布局巷戰,也不該放棄城牆這最佳防線啊。幸得韓信大軍直接奪城,而非以攻城器械轟塌城牆再總攻,更不能放棄城牆……」

話未說完,看到桓王似笑非笑看著自己的神情,鄧宗話語戛然而止,臉色難看至極。

他都想得到城牆的重要性,桓王會想不到嗎?

別說桓王,就算任何一個不傻的將領,都清楚城牆的重要性,就算真的布局城中,也不會輕易放棄城牆。

城牆,可以成為城內大軍的最佳守護者、最佳防線,也可以成為困死城內大軍的最強牢籠。

可想而知,不管城中布局多么自信、強大。城牆失守的話,萬一敵軍不依計入城,只要死守城牆,城內大軍怎么辦?

更重要的是,韓信大軍並非轟塌城牆而奪取城牆,而是瘋狂總攻奪取,到時只要布軍死守。在王城級別城牆的阻止下,城內大軍一個也跑不了

事已至此,隱王陳勝依舊沒緊急支援,而是以各種借口推遲,只要兩個可能要么是隱王陳勝本就打算放棄陳城,並借此坑桓國大軍一把,讓鎮守南城牆的張楚大軍和桓國大軍,跟韓信大軍拼個你死我活;

要么就是隱王陳勝和韓信勾結,所以打算把南城牆「完完整整」送給韓信大軍

「難道陛下還有底牌?不只是依靠數量恐怖的新軍?所以打算借此削弱桓國大軍?這注意,也太拙劣了吧?有了淮河河畔的例子,陛下還不死心?桓王豈是那么好算計的人?」

語塞之余,鄧宗臉色數變暗自沉思。

十數息後,鄧宗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隱王陳勝還能有什么底牌翻盤,不由仰天長嘆「難道真是天要亡我張楚?」

桓王的意思很明顯了,鄧宗還真無法指責,也沒底氣指責。

「鄧將軍勿怪雖然孤相信隱王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不會白白放棄張楚基業。但是,孤實在想不出,失去城牆後,隱王還能有什么底牌逆轉局勢。此次敵軍並非昏庸無能之輩,反而聚集了天下能人,豈是陰謀詭計所能勝出?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聽鄧宗嘆息,劍殤深有同感緊隨應和道。頓了下,自責愧疚接道「隱王是張楚之主,他如何決定,孤無法阻止或評判。但是,桓國大軍皆是桓國大好男兒,孤不會輕易犧牲……」

鄧宗苦笑了頭,之前桓王的意思已經說得很清楚,他豈會聽不會出來?

相比之下,打算犧牲誓死守護南城牆的張楚數百萬新軍的隱王陳勝,而珍惜桓國數十萬大軍的桓王,對比實在太明顯了

這就是兩位王者的差距啊

「明人不說暗話不管隱王陳勝如何布局,若是南城牆失陷十之,孤會立刻讓桓國大軍突圍,以保性命。支援至此,相信天下人都無法指責孤,指責桓國吧?」

鄧宗沉默,劍殤再次連聲說道。頓了下,噓吁不已拍了拍鄧宗肩膀,嘆息道「鄧將軍乃絕世將才,白白犧牲實在太不值得如今情況很明朗,要么隱王陳勝稱王之後,如傳言那般昏庸;要么鄧將軍,已經被當成謀劃大局,隨時犧牲的棋子」

說到這,劍殤故意停頓了下,讓神情僵硬的鄧宗消化,才緩緩接道「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事已至此,鄧將軍也該醒悟了。若鄧將軍願意隨我方突圍,孤會盡力保住陳城子民,盡人事,聽天命……」

話落,朝呂臣使了個眼色,劍殤轉身就走,喃喃自語搖頭嘆息道「隨意犧牲、放棄子民,乃至軍卒的主公,絕非可以效忠之主」

說話間,劍殤大手一舉,貼身跟隨的貪狼禁衛連忙送上銀龍裂天戟……

說多了反而不美,出要便可。鄧宗是歷史名士,並非無能之人,自然能理解且想得更多。

「殺」

「鬼影神戟」

不再理會鄧宗,劍殤並未如鄧宗所猜那般「貪生怕死」直接撤退。而是率領著桓國最精銳、最強大的禁衛軍和眾多大內高手,勢不可擋沿著城牆沖向敵軍。

劍殤手持銀龍裂天戟身先士卒,又有散仙邪妃花千黛,兩大傳奇強者李同和龍且,還有眾多先天強者,所過之處,殺上城牆的敵軍,紛紛被斬殺當場,更有無數敵軍被轟出城牆,摔得四分五裂,慘不忍睹。

無奈,桓王禁衛雖強,卻數量太少,相對於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城牆戰場,根本影響不了大局。

即便桓王盞茶時間就擊殺了數以萬計的敵軍,摧枯拉朽清出數里長的城牆,拯救了無數張楚軍卒。但是,相對數以百萬計,數以十里長的戰場,能有多大作用?

「嗯?」

果然,看桓王雖然意思很明顯,卻沒就此撤退,而是在盡力守護城牆,拯救張楚新軍。鄧宗微楞,心緒復雜萬分……

「稟告將軍桓國大軍奪取南城門,聚攏平民。有蠱惑民心,攪亂軍心之意,請將軍定奪」

心理矛盾之際,一名斥候迅速前來匯報道。

鄧宗臉色大變走到城牆邊,俯視下方……

此時,城門樓之下,已經聚集了至少十萬的桓國精銳,宛若血肉城牆死死堵住城門口,其余桓卒則散向遼闊無垠的南城區,正要無數陳城子民不停聚攏到城門口,全都是大包小包,拖家帶口,典型的逃難之勢。

「大膽……」鄧宗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