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新紀元(1 / 2)

鑄聖庭 邪影 1588 字 2021-01-23

.

桓國王都,九龍王城。

隨著桓王劍殤的氣運增減,大別山山脈似乎也在緊隨著變化,說明了九龍格局的神奇奧妙。

特別是包裹蘊龍盆地的九座山巒,如今更是峰高萬仞,連綿無垠,狀若九條山脈拱衛著蘊龍盆地,形成了極佳的天然地利。

此時,無需建造城牆,只是建造內部建築的九龍王城,已經基本竣工,八條主街道如龍從城門蜿蜒至中部王宮;無數宮殿樓鱗次櫛比,連綿起伏,每座建築都依照易理,建在特定方位,使得整座城池渾然一體;又有王宮如鶴立雞群,宛若龍首翹起,王宮正上方,有代表桓國國運的九龍國懸浮,九龍國之中,一座恢弘宮殿若隱若現,宛若九龍拱主。

恢弘、大氣、庄嚴、渾然一體。

這就是九龍王城,連城內任何建築都是固定好方位的浩大工程,看似普通王城,卻有種軍事要塞的氣息,因為只要戰事一起,那鱗次櫛比的無數宮殿樓,便能迅速轉化為類似箭樓、箭塔、祭天台、觀星台(哨望塔)等軍事施舍,這就是九龍王城的神妙之處。

這一天,距離上次系統更新已經過了二十幾天,桓王劍殤已經率領主力返回九龍王城。

二十幾天來,隨著張楚勢力覆滅,神州大地依舊是暗流洶涌,風突變,每天都有新的情報傳入九龍王城,送往桓國王宮。

首先,大秦帝國強勢出擊,最終確實達成目的,覆滅了張楚勢力。卻是典型的同歸於盡,因為大秦帝國四大統帥,將侯辛勝戰死,通武侯、絕武侯、戰天侯投靠桓國,大秦精銳盡喪天杏山脈。

加上秦皇扶蘇駕崩,新皇胡亥繼位。又有曾當過兩年多國主,因尚武不通政務而退位的秦武王,重新把持朝政,使得精銳盡喪的大秦帝國,更是朝綱動盪。風雨飄搖。

其次。陳城之戰中,與韓信聯手攻打陳城南城牆,失敗退走的項氏少將軍項羽,因為及早退出「秦楚決戰」。幸運逃過「天杏之劫」。但項氏之主項梁所率項氏主力,卻盡喪天杏山脈,只有項梁被處理完大秦之事的東霸天項節,返回時順便救走。

不過,因為項氏主力的覆滅。使得如今的項氏勢力,形成主弱臣強之局,項氏本部大軍還比不上投靠的各路起義軍,形勢堪憂。

而後,范增獻計以退為進,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聯合舊楚令尹宋義的起義軍等舊楚遺族起義軍,擁護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建國西楚。

項梁為武信君,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

至此,項氏起義軍消失,出現了個新的強大勢力……西楚。項氏本部掌控的舊有地盤終於守住,而且勢力大漲,軍力飆升,卻不敢侵犯桓國。而是征伐神州東部、東北部等地。

勢力攘括江東之地閩中郡、郝郡、會稽郡,過江的九江郡、碭郡、薛郡、東海郡、泗水郡、琅琊郡、濟北郡、齊郡(有稱臨淄郡)、膠東郡等。共有十幾郡之地,聲望不跌反漲,隱為壓過桓國、大秦的最強勢力,天下英雄紛紛歸附。

至於參與秦楚決戰的最後兩個勢力……劉邦、彭越,卻是商山四皓之一的角里先生趕到,護著劉邦、彭越等首領突圍而出,卻也是傷亡慘重,主力軍十不存一。

不過,因為劉邦的「救命之恩」,彭越率領殘部和劉邦勢力合二為一,本來彭越、曹參、周勃、樊噲等,想擁護劉邦稱王,以求名正言順。張良獻計,攝於西楚之威,劉邦願與項梁、宋義等起義軍,共尊楚懷王熊心。劉邦因而受封武安侯,卻是**在外,與跟項氏混淆一體的宋義不同。

……

返回九龍王城後,因為桓國還未正式立下文武百官,又新增了淮南、張楚舊地等遼闊疆域,再加上桓王劍殤忽然重視靈石礦脈的發展,讓軍民全力開礦,以供安裝在五大王城、三座巨城的傳送陣運行。

又有一天數變的各方勢力情報不停送來,劍殤是忙得焦頭爛額,連突飛猛進的修為,也暫時被擱置,依舊停留在先天六層。

「稟告陛下。如今西楚建立,聚集項氏、劉邦、彭越、宋義等多股起義軍,勢力龐大,軍力超強。根據暗部調查,如今西楚正打算趁著大秦精銳盡喪,新皇更替之際,聚集天下義士徹底滅秦。不過,我方拿下了張楚舊都陳城,所轄疆域正好隔開大秦帝國和西楚,這也是大秦帝國主動讓出張楚舊地的主要原因,請陛下定奪!」

劍殤正與高虹、江勝、虞卿等政務大臣,處理桓國政務時,姜曜快步到來,連忙匯報道。

「嗯?」劍殤等人濃眉大皺,沉思。

「按照我方原本計劃,淮北張楚舊地等,並不圖謀……要不放棄?」江勝看向劍殤,遲疑問道。

依照原計劃,桓國會固守壽春王城,不參與中原爭霸,以淮河為界。誰知道「傳送陣」異寶忽然出現,使得劍殤改變主意,派了五位大將率五十萬精兵和一百五十萬新兵北上,占下了五城。

與劍殤所想相同,桓國大軍一到,失去四位元帥的大秦,根本不敢激戰,爽快退走,讓出了五城。

如今好了,張楚舊地五城,反成了大秦帝國的屏障,擋住了如今新成立、崛起,聲望無兩的西楚西征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