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40(1 / 2)

帥隨軍指揮。

這場仗足打到大年初二才結束,當邊關死傷無數時,京城內正在舉辦晚宴,連著五天,宮內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宴會,有的是皇上舉辦的,有的是皇後舉辦,還有一些例行的年會項目。

京城歌舞升平,繁花似錦,邊關生靈塗炭,血水和殘肢覆蓋了戰場,屍體堆積如山。

剛剛打退匈奴,將兩萬匈奴殺到只剩下不足三千,又將後續支援的三萬匈奴兵殺到幾百,匈奴殘兵匆匆逃走,雖然打勝了,可大夏軍也損失慘重,謝將軍還未喘口氣,忽然傳來消息,東江城有人揭竿起義,自立為王了。

皇上震怒,讓邊關派兵協助東江巡撫鎮壓起義草寇。

為什么起義,不過是沒吃沒穿,朝廷不聞不問,沒有撥款賑災,最終導致易子而食,食不果腹,走投無路的流民只能殺人放火自立為王。

這也側面反映了當今聖上的昏庸和偏聽偏信,而下面的官員欺上瞞下,綜合後終於將這個膿包擠破,從東江開始,陸陸續續有各個省遭遇災荒的流民學著東江的草寇揭竿而起,紛紛學著東江王一樣自立為王。

大夏三十二年春,李耀帶兵剛剛鎮壓了兩股起義的草寇以及將東江王斬首示眾,便從京城傳來皇帝因飲酒過度,暈在了床上昏迷不醒的消息,至於暈倒的時候有沒有妃嬪在側就不得而知了。

這消息出來,不會對遠在其他地方鎮壓叛軍的李耀有什么影響。

最起碼目前來說沒有影響。

甚至可以暫時坐山觀虎斗。

昏迷不醒的皇帝已經不能理事,理應應該是太子建國理事,但擁護三王爺派的人卻蠢蠢欲動。

事態一觸即發。

太子不顧李耀正在忙著鎮壓流民叛軍,急急發了三封密信,要讓李耀帶著大軍回京助他。

李耀看到信,一封都沒有回復。

李耀除了鎮壓叛軍外,還安撫流民,開倉放糧,聯合富商紳戶設棚施粥,建立慈幼院,將無父無母的幼童由官府派人照顧。

安撫流民以及後續的一些想法都是鄭之南想的,李耀知道,這是他在為他賺取民心。

這件事由鄭之南全權負責。

每一樣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就算有人故意來壞事兒,也被很快發現並處理。

因此李耀所過之處都會有贊揚之音。

「去晉王駐扎過的地方,哪里有撫民所,只要干活,就有東西吃,餓不著肚子!」

「晉王真的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我要投入晉王的帳下!若不是他,我母親差點就要熬不下去,多虧晉王!多虧啊!」

一路上都在傳晉王的好,但凡是晉王征兵,無不人滿為患。

鄭之南穿著長袍,扎著頭巾,籠著袖子從粥廠回來,要想從這些富商身上刮一層肉,那可真是比要他們的命還難。

這些人目光短淺,不知道安撫住流民,其實是在保他們的命,若是不控制住事態,早晚遭殃的就是這些富商紳戶,一旦有流民揭竿起義,率先殺的是官,其次就是富戶,到時候有沒有命享受就不知道了。

聰明的商人,早就聯合商會里的人設粥廠,讓附近的平民在災情無解的時候有一口喝的,有事情做,而不是四處流竄偷竊殺人,讓事態越演越烈。

當然也有官府的不作為,若是帶個好頭,像江南一帶,就早早做好一切准備,從不會因為災情讓平民四散流離,妻離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