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人心可鑒(兩章合一)(2 / 2)

一副你們隨時可以下令開倉送繳。

其他縣或多或少又欠朝廷糧食的知縣們,齊刷刷看向出風頭的呂縣丞。

有人不屑,有人不信,有人認為會寧太鋒芒畢露並不是好事。

會後。

各地知縣們好不容易湊到一起去聚餐了,和黃龍府的上級官員們一起。

唯獨沒有人喚住呂縣丞。

呂縣丞坐在車上,笑著搖搖頭:

不叫他拉倒,手頭一堆事兒,忙不完,回頭知縣從鄉下回來又會對他皺眉。

以為他還是從前那個他嗎?

最近早就想清楚了。

他品級低,真沒必要腦子削個尖的四處鑽研、

能給這位六品的宋知縣伺候明白就行。

要是伺候不明白那位,假使能傍上四品大員又如何?

他的主管官員宋知縣要想按死他,不說他好,不讓他動,別人一點招也沒有不是?

……

黃龍府尹陶大人,手邊擺著會寧繳糧賬目,一邊翻閱,一邊也在心里琢磨宋福生這個人。

偶爾還和親信說兩句。

比如:

宋知縣是不是故意不來的,感覺受了委屈?

他會不會將會寧貢品變成黃龍貢品這事傳話給陸家?

柳將軍那里暫時倒是無所謂,柳將軍不在府中,可陸家那里……

親信對這兩個疑惑給出分析:

有可能是故意不來。不過,大人,他委屈什么,傳話給陸家又如何,這在哪里也說得過去。會寧不屬於黃龍嗎?沒有黃龍府的支持,會寧能做成什么。

陶府尹聞言一笑:

是啊,他大概是太在意宋福生和陸家的關系而一葉障目了。

稍稍放下了心。

親信又告知陶大人,他之所以分析是故意不來,是因為聽府中管家說,夫人找了馬老太,哦,也就是宋知縣的娘親。

「找她作何?」

夫人聽聞宋知縣的娘親得大長公主看重,一直想找機會見上一見,最好能多多聯絡。

然後真是出於好心,知曉宋知縣的娘親在尋門面,提出府里有一門面正空著,倒是可以一起做些什么,宋知縣的娘親卻婉拒了。

陶府尹對這事一無所知,最近繳稅太忙,這是頭回聽說:

「噢?」

是的,拒絕了,且那老太太的態度……

當晚,陶大人特意歇在夫人房間。

要不然他只有初一和十五才會歇在夫人這里。

陶夫人詳細地告訴夫君:

說那老太太給她個軟釘子。

她這面還沒有說出什么,那面就話里話外,點心買賣和宋知縣無關。

說什么無非就是以前窮苦出身,干活干慣了閑著難受,趁著還能動,才弄出點心買賣想掙點養老錢,給孫女掙個出嫁買賣傍身,變著法的說,這是鬧著玩的,無所謂干大干小,更無所謂鋪面大還是小。

那不就明白了嗎?

什么不在意買賣干大干小。真不在意,來府城做什么,只在會寧開一家店不就可以啦?

就是不想合伙。

陶大人聽完後,心里越發的不舒服了。

下級比本官靠山硬。

本官做決策時,要防著下級別越級奏報。

本官這個上級,竟要私下分析,一個官階比本官低幾級的知縣是否心存不滿。

長此以往,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心情。

看來宋知縣有陸家做後盾,又有柳將軍的配合,是真不將他這位上級放在眼中了。

兩日後。

就在宋福生身穿大棉襖,站在一群村民中間笑著說:「這石鍋真不賴,買不起鐵鍋的就買它」時,皇宮織造辦的官員也將黃龍貢單呈了上去。

皇上就命楊明遠找出會寧奏折。

楊明遠找完呈上,「回皇上,微臣沒有尋到會寧奏折,只尋到黃龍府的折子。」

同樣伴在皇上身邊的丁堅,聞言筆尖一頓,心想:

呵呵,有人要倒霉啊。

黃龍府的折子,要是直抒是會寧呈上的貢單,是會寧知縣如何,哪怕是只提一嘴,黃龍府發現會寧如何如何,那一切都好說。

但要是不提,就有意思了。

要知道那位楊狀元,早就將這事在皇上那里捅開了。

應試賭約贏鋪子,當初都成為京城官員間的笑談了。

過後皇上也知曉了,聽說有詢問過緣由,得知楊狀元錢錢錢的不是為自家,這才將楊狀元召用。

丁堅眼神閃了閃。

果然,他聽見皇上被氣笑的聲音了。

且皇上還將折子遞給那位楊狀元,讓看看這折子的書寫方式熟不熟悉。

丁堅一聽,偷偷挑下眉,心想:

難不成,黃龍那位邀功的官員,是對照著宋知縣的折子抄寫的?

那也太懶啦。

你倒是改改詞再說是自己的呀,怎么能如此不小心?

那位官員,你不知曉宋福生乃天子門生?

你當天子門生是空話?

你當皇上不了解自己學生的敘事方式?

你當皇上要是沒見過宋知縣的文章,能隨隨便便就下詔稱為門生?

到底是你太懶,還是你認為皇上很忙會注意不到這些「小事」?

楊明遠看完奏折,看到陶府尹的名字,沒有提及宋福生,臉上波瀾不驚。

還告訴皇上他熟悉,這是宋知縣的敘事風格。

宋知縣那人是什么風格呢。

皇上,楊明遠,丁堅,見過宋福生文章的人多少都有些了解。

宋福生其人講實際。

例如奏折中漂亮的松花石,他用大量的篇幅,不是講這種石頭擺宮里有多賞心悅目。

而是講經過多少次試驗,發現磨刀有多快。

又有親身上戰場的經歷,更是能講明白磨刀石有多么能提高單兵作戰能力。

那一看就是還有一肚子話沒說完的樣子。

估摸是連制造、采買,朝廷該怎么給會寧百姓干活錢,分發、配備那一套都想抒發見解來著,就是篇幅不能過長,也或許是不敢直接在問安的折子里提實際問題在罷了。

和那份貢試卷差不太多的寫法。

黃龍的那些官員有哪個去過前線?有幾個親眼見過士兵手中的鈍刀?

沒有此種經歷,都寫不出來這一套一套的。

皇上看眼楊明遠,心中想著宋福生。

宋福生卻又是幸運的。

朕至少知曉是他在做實事。

而那些不為朕所知的好官員呢。

當天,皇上在議事時,請大臣們喝了黃龍府送來的蜂王漿。

又讓大臣們品鑒松花石硯,末了,皇上不經意地說了一句:「這是會寧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