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歸鄉(1 / 2)

殘明 半渡 1530 字 2022-07-1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殘明最新章節!

人事調動是最麻煩的,高級官員的人事調動尤其麻煩,何吾騶雖然和汪克凡達成了初步意向,具體實施起來還有很多流程要走,其中也有很多變數,汪克凡離開桂林後,何吾騶經過精心運作,終於把南黨骨干林佳鼎派往江西前線,擔任監軍。

費了這么大的勁,就是為了把林佳鼎送進內閣。

內閣是明王朝的行政中樞,權力很大。

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這道程序上,也就是代替皇帝批閱全國各地送來的奏章,如果皇帝疏於政務或者比較孱弱,內閣的意見就會成為最終結果,比如萬歷皇帝未成年的時候,小孩子不管事,首輔張居正就大權獨攬。

皇帝如果比較強勢,內閣的權力就會相對降低,但仍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影響皇帝的決策,哪怕像崇禎這樣剛愎自用的皇帝,也離不開他們的意見。

打個不太准確的比方,內閣的作用類似於秘書處加高級顧問,有參政議政的權力,有一定的發言權,而朝廷六部只有行政權,想和皇帝說點事,送上去的奏章先要經過內閣。

內閣的設立,最大的作用是廢除了宰相,加強了皇權。請注意,是加強了皇權,而不是削弱了皇權,所以明代內閣制度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度完全不同,八竿子也打不著。

在明朝以前,朝廷六部都隸屬於宰相,皇權和相權互相制衡,到了明朝,內閣的權力從來沒有對皇權形成過威脅,哪怕像張君正、嚴嵩這樣的狠人,比起歷史上有名的權相也差了很多。

內閣只有參政議政的權力。沒有決定權。

內閣會受到內庭司禮監的制約。

(皇帝如果對內閣的票擬有什么意見,會用朱筆進行批注,這個過程一般是皇帝口述,秉筆太監執筆。掌印太監最後審核蓋章。所以司禮監太監的權力很大,足以制衡內閣……比如龐天壽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他要是筆桿子歪一歪,連首輔何吾騶也沒辦法,但話說回來了,負責最終審核的掌印太監才是老大。他如果不蓋章的話,秉筆太監的批紅寫出一朵花來都沒用。)

隆武帝早年命運多舛,也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剛剛登基的時候,對國家的運行模式兩眼一抹黑,對內閣的依賴性就很強,東林黨跟著又風光了一年。後來隆武帝漸漸成熟。凡事有了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內閣的權力就開始下降,到了最近這一年多,隆武帝的變化更加驚人。駁回內閣票擬的次數越來越多,但奇怪的是,何吾騶卻覺得內閣的權力並沒有減小,反而在不斷膨脹。

原因很簡單,隆武朝廷當初縮在福建,又有鄭芝龍掣肘,可管的事情再多也有限,現在朝廷卻直接控制了兩廣和江西,而湖廣、貴州乃至於福建、四川多少也能插手,總的盤子成幾倍的擴大,分到內閣的權力也跟著變大。

「隆武帝有英主之氣!大明中興有望!」文武百官都覺得有了奔頭,也各自打起了小算盤。

剛到廣東的時候,文武百官還比較團結,到打贏湖廣會戰後,風雨飄搖的隆武朝廷終於穩定下來,秉承多年來一貫的傳統,窩里斗的現象迅速抬頭,爭權奪利的斗爭驟然變得激烈。

首輔在內閣里的地位最高,遠遠超過其他的次輔群輔等,但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何吾騶需要一個能為他拉仇恨,擋子彈,沖鋒在前的小弟,卻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內閣不是說進就能進的,最少也得是六部侍郎這個級別,還得是翰林出身,雖然在特殊時期條件松一些,但普通的地方官還是想都別想……哪怕像蘇觀生這樣的大佬,因為是國子監的肄業生,沒有拿到學位證,就在入閣的門檻上絆倒了,最後當了兩廣總督,卻還是沒能入閣。

蘇觀生的資格不夠,另有夠資格的人。

何吾騶最近聽到風聲,隆武帝有意把文安之調回中樞,十之**會入閣。

(這里解釋一下,文安之和文安是兩個人,文安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抗清民族英雄,文安則是一位書友的龍套,兩個人的名字有些像,各位看書的書友別搞混了。)

文安之,湖北宜昌人,1592年生,天啟二年進士,曾任南京祭酒,現任四川總督,這位老爺子在三峽川西地區的影響力很大,和容美土司是世代至交,還是榮美土司的乘龍快婿,而容美土司,卻是土家族最大的土司王,雍正後來有一句話——「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

雖然掌握著朝廷大義,又有土司王的支持,但文安之的運氣實在太差,碰上的都是張獻忠、豪格這樣狠角色,所以主政四川一年來,沒有做出什么政績,朝野間對此也非常理解,沒人把責任推到文安之身上……面對實力強大的敵人,能基本保住貴州地盤就不錯了,誰要是不服氣,自己上去試試!

老爺子快六十的人了,搞敵後抗戰肯定不行,所以一直呆在貴州和川東,如今隆武帝准備對四川采取更積極的策略,就打算換個人出任四川總督,同時把文安之調回中樞。

當過國子監祭酒的人,等於是中央黨校校長,這樣的資歷肯定會入閣,那老頭一直在學校里工作,在官場上的位置比較超然,不黨不群,朋友沒有幾個,和南黨的關系更是一般。

和文安之類似的官員,還有不少,何吾騶的危機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