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交心(上)(1 / 2)

步步生蓮 月關 2606 字 2021-01-27

. .

楊浩一路趕往中堂。想起唐焰焰和折子渝之間的恩恩怨怨,總是放心不下,這兩人唇槍舌箭一番倒也罷了,怕就怕焰焰xing如烈火,兩人若是把那花廳做了全武行,那這節帥府可就真熱鬧了。行至中堂廊下,恰見小源丫頭姍姍而來,楊浩連忙招手把她喚過,囑咐道:「小源,府中來了女客,現在花廳。你讓二娘去款待一下。」

小源答應一聲折返身去,楊浩這才稍整衣衫,舉步入廳。

中堂是他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軒敞而豪綽。本來,這里也是李光睿當初會見重要客人的所在,所以整個中堂原本是按照游牧民族氈帳的布置習慣進行擺設,純羊皮的坐褥、狼皮的靠墊、胡凳錦墩、長條的幾案,壁上還掛著獸骨的裝飾品。

楊浩入主夏州後對此已進行了徹底改變,無論是室內裝飾,還是桌椅陳設,俱都代之以符合中原文化品味和官場身份地位的東西。綉屏字畫,卷耳方桌,花梨木的座椅,布置jing美而雅致,富麗而堂皇。

親眼見過楊浩中堂的氣派之後,許多受他接見過的僚屬官員都起而效之,回去後按照這種漢家風格對自己的府邸進行了重新裝飾。

在西北游牧地區,崇尚中原文化是有相當深厚的基礎的,在原本的歷史上,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國與大宋抗衡的時候,就曾為了「去中國化」而大費腦筋,為了完全保持黨項羌人的風俗習慣,與漢人區別開來,他軟硬兼施,費盡了手段,僅是為了讓族人把發型一律改成那種中間禿禿,四周留發的羌式發型,就下達了類似於「留頭不留發」的強硬指令,這才把西域百姓向往和融入中原文化的勢頭緩了一緩。

如今楊浩就是夏州之主,統御著黨項八氏,與吐蕃、回紇的一些部落也過從甚密,以他的地位,他既有心推行中原文化,再加上手下的文教之臣俱是來自中原漢土的博學之士,對這種漢化勢頭自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本來就向往中原文化的部落貴族們對漢化更是趨之若鶩,由上而及下。他正在不動聲se地消彌著各個民族之間的差距和區別。

楊浩走進中堂,一眼就看到娃娃正坐在主位上與折御勛談笑風生,不由得暗暗叫苦。他這才想起來,娃兒如今可是徐鉉的副手,專司文教和外事差使。

娃娃博學多才,當初在汴梁的時候,結交往來的就俱是鴻儒名士,那時還得了一個「清吟小築主人」的雅號,詩詞文章、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以她的才學,從事文教和外事工作正是得其所哉,如今已成為徐鉉的得力助手。自己不在府中時,出面款待折御勛,本就是她份內之事。她既然在這里,花廳那邊,真不知道那兩只母老虎會不會鬧出事來,可是這時再想回頭已經晚了,楊浩只得硬著頭皮上前,展顏笑道:「大哥,你來了。」

中堂里不止坐著吳娃兒和折御勛,丁承宗和范思棋也在一旁陪坐談笑。四人正在說著甚么,一見楊浩進來,立即起身相迎,楊浩忙道:「坐坐,都坐,都是自家人,不必客氣,你們在聊些什么呀,興致這么高。」

折御勛就勢落座,笑道:「弟妹正在向我講起大興文教的好處,老三吶,你確比老哥我有眼光吶,真沒想到,一個重文教、譯印書籍,會有這么大的好處。」

「哦?」

楊浩在主位上坐下,瞟了娃兒一眼。娃兒笑著解釋道:「妾正在向折帥解說我蘆州印書館的事呢,我們不止印了佛經和儒教經曲,而且還印制了農書、牧書、法經、武略等等發付各處,影響頗大,如今正打算定期印制小報,折帥對此很是好奇呢。」

楊浩釋然一笑,說道:「原來是這樣啊,呵呵,其實這小報只是邸報、邊報的模仿,邸報記載的多是軍國大事,邊報記載的多是沿邊地區的軍政動態,這些傳報一向只能由官員權貴們來閱讀,不過唐朝最興盛的時候,曾經出過一種雜報。上邊公私事宜一應俱全,亦有民間佚聞、朝野逸事,印制之後叫賣於市。

而今,我就打算仿照『開元雜報』,將我轄地內各種動態、新聞定期編輯成報,發行於各城阜與部落貴人們中間,這只是個開始,受限於西北地區如今的城市規模和文化傳播條件,不會做的很大,不過有勝於無,這個東西對我在西北各部貴族頭人們之間傳達聲音、統一論調,推行漢學,都是有相當助益的。」

折御勛搖頭嘆道:「你說的只是眼跟前可見的利益,我真正欽佩你的,是你大行文教所產生的長遠影響啊。只是一個譯經印經,尊崇佛教,你就把西域的活佛們全都拉到你身邊去了,有了這些活佛寺主們相助,你上令下達,推行治理,無往而不利啊。

還有這大行文教,唉!不是做不到,只是想不到啊。我和李光睿之間打打殺殺,和吐蕃、回紇之間打打殺殺,唯一看重的就是農耕,唯一舍得花錢的地方就是軍隊,誰肯花錢印些書籍典章,把那些文謅謅的士子文人當回事的,可是你楊浩卻是du li特行。」

折御勛艷羨道:「更想不到的是,這樣做竟然有這么大的效果,不但有許多在中原不得志的文士才子們望風而來,西域許多士林名儒也都投到了你的門下。沙洲(敦煌)的路無痕,其家族在沙洲有很大的勢力。而他本人,不是是一位博學鴻儒,更兼jing通天文、地理、西域民情,他在沙洲開堂講學,授業弟子已有七百多人。

七百多人吶,貧苦人家哪里讀得起書?他這些弟子,大多都有一定的家世背景,能得到他的支持,那就是得到七八百個在西域家境殷實,有一定地位的門戶的支持啊,嘿!想當初我曾派任卿書攜重金往沙洲,yu禮聘他來我府州做事,他卻不屑一顧,如今竟因你興文教而欣然投效。」

楊浩微笑道:「路老一生致力學問,官途財運,自然是不放在他的眼中的。」

丁承宗笑道:「不止折帥沒有想到,就是我,當初也沒有想到興文教會得到西北士族這樣的鼎力支持。呵呵,還有太尉發明的那個活字印刷術,遠勝於雕版印刷,對大力推行文教,實有莫大的助益。可笑的是,有人把這門技術傳入中原後,一些士林名流卻頗為不屑呢。」

楊浩曬然一笑,說道:「那些所謂名流,誇誇其談,棄實務虛,哪是真正重視文教的人。那些士林名流認為,雕版印刷刻工jing美,那字都是請名士謄抄刻模的,字字都是jing妙的書法,一卷書印出來,就是一部jing品。而活字印刷,字體千篇一律,粗制濫造,實是褻瀆了學問。

呵呵,可笑。這些士林名流,簡直是買櫝還珠,忘卻了書本存在的根本意義,反倒是在邊荒地區,能有本書讀,對讀書人來說這是極為不易的事了,反而沒人在乎這些東西,像路無痕那樣的西域大儒,一代代歷盡艱辛,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口口相傳地向後人傳遞著漢學jing髓,才明白活版印刷大大降低了印書成本,對普及書本,傳播學問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你看著吧,活字印刷,早晚取代雕版印刷,在中原也形成主流。」

說到這兒,他沉默了一下,又輕輕嘆道:「自大唐勢衰,吐蕃占據河西走廊之後,回紇、拓拔氏次第統御這里,隔絕了西域數百萬漢人與中原的往來,然而,那里依舊是文教不絕,許多學問jing深的儒家弟子在那狼煙四起、處處殺伐,唯尚武力的地方,努力地傳播著中原漢學,歷兩百年而薪火不絕,實是難能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