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李雲大哥,阿瑤快撐不住了】(1 / 2)

<abl aliri><r><><><r><abl>阿瑤這一路走的真是艱辛。

一個柔弱的少女,帶著七個孩子,雖然有寶兒時時幫忙,但是長途跋涉已經辛苦……

辛苦倒也不怕,關鍵是糧食越來越少。

自從進入河北道之後,那真是滿目瘡痍遍地荒涼,經常走上幾百里路看不見人煙,即使有村庄也只剩下斷壁殘垣。

春日山花爛漫,往往也意味著青黃不接。

什么是青黃不接呢

這個詞一提好像都懂,但是鮮少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所謂青黃不接,是指青苗尚未長起,麥子不曾泛黃,距離收獲季節還有一段距離,然而去年的陳糧已經吃了個精光。

這就叫青黃不接!

家里沒有糧食,地里不曾成熟,古代老百姓何其可憐,幾乎每一年都要遭受這么一回罪。

青黃不接的日子里,餓死人乃是很平常的事。

自從進入河北之後,連官道都顯得難行了許多,由於年久失修,再加上行人鮮少,許多地方的官道長滿了荒草,道路兩旁時時有著猛獸出沒。

阿瑤帶著孩子們小心趕路,即使遇到村子也不敢去投宿。

因為她們曾在某個小村子里發現了餓死的老人,善良的阿瑤拖著疲憊身軀挖坑將老人埋了,然而過幾天又遇到一個村庄,發現斷壁殘垣的屋子里也有餓死的人。

屍體都已經臭了,也不知餓死了多久,從那以後再遇到村子阿瑤不敢進去,她怕孩子們染上了瘟疫。

後世人很難體會,古代青黃不接是何等恐怖,無數斷糧的家庭飢餓而死,實乃世界上最為殘忍的屠殺。

阿瑤有時會喃喃自語,帶著傷感道「我以前只知道李雲大哥來自河北,卻不知道河北竟然窮苦到這般模樣,田地都荒蕪了,長滿了野草沒人種,李雲大哥他…他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地方,難怪他經常說,做人一定要先吃飽飯,他小時候肯定每天都很餓……」

……

河北道就是這樣,田地荒蕪缺少人煙。

縱觀歷朝歷代,這里都是兵災泛濫之地,要么是外族入侵,要么是自己內斗。

比如兩晉之時的五胡亂華,受創最嚴重的就是河北,那個時期的河北百姓被稱作兩腳羊,是外族串在棍子上燒烤而食的糧食。

好不容易撐到五胡結束,河北道終於盼來了隋朝興起,結果隋煬帝遠征高麗,窮發民夫百萬人次之巨……

河北道再次倒霉!

因為距離遼東最近!

既然離的最近,那么征發民夫不征你征誰

於是河北道百姓繼續受苦。

後來隋朝要垮了,他們以為可以逃離水深火熱,結果天下各路反王又掀起烽煙,為了逐鹿中原打生打死,這其中就有河北道的反王頭子劉黑闥,率領手下和李家打了許多年的硬仗。

打硬仗聽起來熱血,然而苦的還是老百姓,當年河北道那些大戰,幾乎殺的十室九空,即使大唐已經建立十年,河北道仍舊沒有恢復元氣。

就連李世民都心懷愧疚,經常仰天嘆息一聲道「朕於河北,殺戮太甚,若有機會,當彌補之……」

可惜眼下的大唐整體都很窮苦,皇帝想彌補河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阿瑤帶著孩子們長途跋涉,幾乎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但是這位性格堅韌的少女咬牙苦苦支撐,她不敢讓孩子們看到她有任何疲倦。

每到夜間之時,她要升起一團篝火,然後拿著棍子守在火邊,目光警惕的盯著黑夜。

篝火旁邊孩子們睡的香甜,這些小家伙永遠不知道,她們的阿瑤姐姐暗暗付出了多少艱辛。

這一切艱難困苦阿瑤都能忍受,但她最難忍受的還是糧食缺乏。

此前怪老頭曾經給過主意,每隔兩百里去往驛站購買糧食,剛開始的時候還行,但是漸漸不再奏效。

不是那些驛站不肯賣,而是驛站里面也沒有存糧。

那些驛卒自己都要去打野味充飢,哪里還有多余的糧食賣給路人。

仔細一問才知道,不是朝廷不給俸祿,而是俸祿都拿去接濟了窮人,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驛站總是住滿了逃荒的百姓,這些百姓一般都是餓的混混欲墜,只要不給接濟轉眼之間就會餓死。

河北道的驛卒每年都要接濟百姓,導致他們自己的日子困頓不堪,但是不接濟不行,因為都是本鄉本土的鄉親,驛卒一般都是當地人出身,他們狠不下心看著家鄉父老餓死在面前。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阿瑤空有盤纏卻買不到糧食。

即使偶爾能在某個驛站買到一點糧食,很快也會被飢餓的災民圍住……

這些災民沒有氣力搶奪,只會跪在地上不斷啼哭,阿瑤心地何等善良,以她的性格豈能見死不救

於是買到的糧食轉眼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