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魏征老頭,是好是壞?】(1 / 2)

。。bsp;tangkx.bsp; 太極殿門前,有座金水橋,越過此橋之後,約有一個兩畝左右的小廣場,大唐早朝之前,百官就在這里候著。

自古都說文武百官,其實上朝的遠遠不止一百個,人數其實不太固定,但是從來沒有低於過三百人。

如果是一年兩次的大朝會,甚至一兩千人也是正常。

今日乃是普通朝會,按理也就三百來人,然而似乎有些特殊,前來上朝的竟有五百多。

這么多的大臣,全都在宮殿之前候著,大唐朝臣雖然沒有朝黨那一說,但是文武百官仍舊有著潛規則的隊伍。

比如老程這些開國國公,個個都是上柱國的爵位,不但位高權重,而且不是虛職,國公們一般站在太極殿的左邊,位置十分靠近太極殿門前的左柱子。

又比如房玄齡那些宰相,個個都是正三品的大佬,負責引領文臣,同樣位高權重,老房等人大多站在太極殿右邊,位置恰好靠近太極殿門前的右柱子。

除了國公和宰相們位格極高,另外還有一批人能夠旗鼓相當,那就是皇族王爵和一些嫡脈,比如河間郡王李孝恭,比如江夏王李道宗,不過這幾位王爺都是軍方之人,偶爾也會站在國公們的那一邊。

當然也有一些王爵喜歡文事,他們經常站在靠近文臣的地方。

這些王爵都是重要人物,隨便任何一個都是大佬,不但掌握實權,而且和李世民平輩。

當然也有不握實權的那種,基本都是李淵後來生的兒子,雖然也掛了個王爺名頭,然而上朝純粹屬於象征物。

除了這些有實權或者沒實權的第一代王爵,參加上朝的還有一些二代王爵,比如剛剛十五歲的李承乾,剛剛十四歲的李泰,同樣剛剛十四歲的李恪和李佑,這四個都是李世民的親生兒子,如今也都開始參加早朝。

整個太極殿門前,基本都被包圓了,剩下那些文武官員,只能站到金水橋的橋頭甚至橋上去。

就算門前廣場有位置,他們也不能走到里面去,不但是因為資格不夠,也是因為潛規則里都有團體。

但是這一切,李雲和程處默不懂。

師徒兩個乃是第一次上朝

偏偏進宮的時間還最早

等到一大票文臣武將到達殿門之前,愕然看見師徒兩個竟然站在殿門的門口,身材修長那個應該是趙王,體格魁梧的那個肯定是程處默,兩個青年正把手掌放在殿門之上,貌似在對著門上的銅釘品頭論足。

比如程處默好像在說:「師傅啊,這一共有九十九個銅釘,密密麻麻跟篩子一樣,你說為啥要弄這么多銅釘」

然後趙王應該是在教導徒弟,低聲道:「九乃極數,一般代表至尊,但是兩扇大門只用九個銅釘有點難看,所以直接變成了九十九個銅釘,這玩意除了彰顯威嚴沒什么屁用,估計是我二大爺好面子的毛病又犯了」

程處默很是鄭重點了點頭,道:「好面子可不行,浪費財力物力,今天咱們師徒上朝,不如就進諫這個吧,咱得好好跟陛下說說,把這兩扇大門給拆了。」

李雲沉思一下,竟然點頭同意,道:「此言甚善」

啥玩意

剛剛走來的文臣武將們全楞了

您二位這第一次上朝,就想把太極殿的大門給拆了太極殿乃是一國重地,乃是全天下最為庄嚴肅穆的地方,不但是權利的象征,也是朝會的所在地,弄倆有銅釘的大門怎么了大唐的朝堂兩兩個大門都用不起嗎

再說了,這大門就算真的勞民傷財,可它也不是唐朝的產物啊,這是以前朝代的遺留,礙著你們師徒倆什么事了。

前面剛剛說過,今天來上朝的文武百官有點多,浩浩盪盪五百多人,幾乎都敢上一次大朝會了,人一旦多,性格就各異,有些大臣喜歡隱忍,有些大臣則是喜歡叫真。

李雲和程處默正在對著殿門評頭論足,猛聽後面遙遙傳來一聲怒哼,但聽一人大聲指責道:「都說西府趙王博古通今,想不到傳言果然不可輕信,這倆大門乃是前朝遺留,即便勞民傷財又和本朝有什關系此等事情也要進諫,未免有些不合趙王的位格」

噫嘻

有人找茬

師徒兩個頓時轉頭,目光嚯嚯在人群中尋找。

程處默雖然成長起來,但是性格已經比較彪,直接叫囂道:「剛才是哪個龜孫,躲在人後嚼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