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裂土封王】(1 / 2)

巨大的牛油火燭噼啪作響,李世民的聲音意味深長,整座太極大殿一千五百多名大臣,一時之間竟然沒人敢開口問問皇帝的意思。

今夜的事情透著詭異,大臣們吃不准皇帝的心思,陛下不但大動干戈召開夜朝,而且一開口就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

「朕等今日,多年矣……」

啥意思?

還是沒人敢問。

大臣們只敢在心底不斷猜測,揣摩皇帝這番話到底什么用心。這話若是只看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李世民等待遼東大捷多年矣,可若是稍微琢磨一下,誰都能聽出皇帝的話里話外別有所值。

一千五百多人的朝堂大殿,竟然有種落針可聞的寂靜,除了巨大牛油火燭的噼啪聲,只余無數人略顯謹慎的呼吸聲。

李世民突然輕輕一嘆。

但見皇帝伸手一指地上那個紅翎急使,問眾臣道:「諸位臣工對此有何感想?」

有何感想?

一個累死的紅翎急使唄!

但是這感想只能藏在心底,面上必須顯出肅重沉痛之色。不過也有一些人自真心的沉痛,開口出聲道:「終於使命,恪於職責,自我大唐建立紅翎急使制度以來,信使為了傳遞大事常有疲累致死之事,臣以為,甚悲壯。」

說這話的必然是公允之人,然而李世民明顯很不滿意,但見皇帝繼續負手仰頭,輕聲又問道:「僅僅悲壯么?」

那大臣頓時閉口,一時不好再接茬。

李世民的聲音陡然變得高昂,大聲道:「在朕看來這不僅僅是悲壯,在朕看來這是大唐的大英雄。連續狂奔六天五夜,七千里長途碾於腳下,不眠不休,直至累死,臨死陷入痴迷夢魘,高呼吾乃紅翎急使,聲嘶力竭,長街讓路,如此英雄之事,豈能以一句悲壯作為他的置評?」

皇帝的情緒似乎很激動,突然看向大殿中某個臣子,大聲道:「房玄齡,朕要一旨,傳告天下。」

這話說的無頭無腦,前後跳躍性十分嚴重,然而房玄齡卻肅穆點頭,鄭重道:「陛下但請放心,老臣必然用心措辭!」

皇帝要聖旨傳告天下,但是聖旨不一定是皇帝親手撰寫,有些聖旨需要文采斐然,必須讓大臣用心撰寫。

這並不是說李世民文采不行,而是大臣們多方商量更容易出彩,歷史上許多大事所用聖旨,都是宰相們帶領文臣一個字一個字推敲而出,這樣的聖旨傳告天下才顯得庄重。

李世民見房玄齡答應下來,轉而又看向大殿中令一個臣子,再次開口道:「李孝恭,紅翎急使是軍中的信使……」

這話還是有些無頭無腦。

但是李孝恭同樣也肅穆點頭,鄭重道:「陛下但請放心,臣會督促兵部論功行賞。」

然而這次李世民卻搖了搖頭,道:「你錯了,朕指的不是這個。」

李孝恭微微一怔。

但見李世民輕輕吐出一口氣,忽然看向紅翎急使屍身旁邊那個守門將領,開口問道:「帛書是否在你手中。」

那守門將領一直單膝跪地,聞言連忙抬頭道:「回稟陛下,帛書確實在末將這里。」

說著探手入懷,准備掏出帛書呈遞。

哪知李世民猛然一揮手,語氣鄭重道:「不用呈遞,你來誦讀。」

守門將領登時一怔。

讓他誦讀帛書?

這不合規矩啊。

李世民虎目炯炯,道:「汝雖長安守門令,但汝手中有紅翎,朕現在問問你,紅翎急使的使命是什么?」

守門將領腦中靈光一閃,脫口而出道:「千里狂馳,只為上報大捷,紅翎不倒,信使不滅!」說著下意識抬手,高高舉起了那根紅翎。

「那你還等什么?」李世民輕喝一聲。

至此,大殿眾臣已經猜到李世民用意。

紅翎急使的使命是上報大捷,然而現在大捷尚未當眾報出,既然守門將領接收了紅翎,那么他得完成紅翎急使未完成的使命。

守門將領忽然從地上站了起來。

他把那根紅翎極其庄重插在背上。

然後他雙手托著那份帛書,臉上現出極其肅穆顏色,道:「吾乃紅翎急使,來此上報大捷,今有渤海國書傳遞千里,遼東一戰陣斬三十萬,請問帝,可誦否?」

能成為長安城守門令的人物,本身就是軍中出類拔萃的將軍,守門令的官職不高不低,但是個頂個都是皇家的心腹,能夠被李世民收為心腹,自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小卒,不但要能征善戰,而且要熟知禮儀,哪怕是擱到朝堂之上,也能做到不失進退。

他雙手托著帛書,以禮問詢皇帝可否誦讀,李世民面上顯出肅穆之色,忽然反身走到龍椅上坐下,這才鄭重開口道:「朕,心甚喜,朕,盼聞聽。」

一板一眼,極其庄重,這一刻不論是皇帝還是守門將領,全都依足了朝堂以禮肅重以待。

這情形若是擱在後世人看來有些奇葩,甚至會嘲諷一句偽裝和做作,然而在古代卻特別注重這個,古人的偽裝和做作顯得光明磊落。

既然是大事,那就要肅重以待,哪怕已經知道了這件大事的前因後果,仍舊需要按照禮儀重新聽上一遍。

這是對做大事之人的尊重,也是古人略顯可愛的一種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