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一位老人的良苦用心】(1 / 2)

鄭氏族長猜的有些接近事實!

滎陽鄭氏和皇族之間真的存在某種隱秘!

可是怪也就怪在此處,李淵忽然負手離開他身前,這位大唐太上皇似乎有苦難言,只在離開的時候出一聲嘆息。

但聽李淵很是愧疚嘆息道:「當年長輩事,卻需晚輩擔,奈何故人死,長埋黃土間。秘密隨風去,活人難心安,可嘆不能說,風月也無邊。罵名歸晚輩,長輩難心歡,待朕駕鶴時,此事方可翻……」

一番愧嘆,似乎吟詩,其實李淵這不是吟詩,而是用最簡練的文字透露出某種不可說的含義。

他這十二句似詩非詩的話,分明是給大家講了一個隱藏離奇的故事。

能在朝堂上廝混的沒有笨人,李淵知道他的故事大臣們能夠聽懂。

什么叫做當年長輩事,卻需要晚輩擔?

這話僅從表面意思就能看出來,當年李家和滎陽鄭氏之間必然有某種不可明說的隱秘,這個隱秘涉及到某個長輩的名聲,所以不能把它揭露出來昭示於眾。因為不能揭露出來,那么只能小輩去承擔罵名,承擔什么罵名呢,李雲和玲瓏的婚事。

兩人名義上是堂姐弟,結合必然背上千古罵名。

但是李淵卻在詩里給出了暗示,兩個人雖然背上罵名但是可以結合。

因為,兩個晚輩是幫著長輩承擔了罵名。

既然是承擔罵名,那么真實情況是不需要挨罵,不需要挨罵只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李雲和玲瓏沒有血緣關系。

這種解讀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古人確實是很了不起,能用最簡練的文字透出無數信息。

李淵也算用心良苦,他為了晚輩之事已經透露太多,比如他詩中的第三句第四句,奈何故人死,長埋黃土間,這是什么意思,這是說當年的事情滎陽鄭氏老族長知道,但是滎陽鄭氏的老族長已經死了。

這兩句里面又有暗示,暗示滎陽鄭氏知道隱秘的死了,而他李淵卻還活著,所以隱秘只有他知道。

果然後面第五句和第六句,秘密隨風去,活人難心安,啥意思,說的就是鄭氏老族長死了,世上知道當年隱秘的又少了一個,但是畢竟他李淵還活著,他知道隱秘卻無法說出來,活的很難心安很是煎熬。

但若僅僅是這樣,他的詩詞無法服眾,因為都是似是而非的暗示,傳出去會讓人覺得是編造謊言。

所以李淵話鋒一轉更進一步,在第七句和第八句給出了更明確的暗示。可嘆不能說,風月也無邊。

啥意思,當年的隱秘關乎風月啊……

關乎風月,卻不能說,那么這個關乎風月肯定不是李淵本人,否則李淵必然敢為了晚輩的幸福承認下來,因為他已經很老了,不需要在乎名聲。

所以這個關乎風月,絕對是隱秘中的其她人。

是誰呢?

後世人也許很難猜測,但是大唐的臣子們擅長這個,能在朝堂廝混的都是人精,最精通的就是揣摩上意。

關乎風月,不能說,而且是長輩,需要晚輩來背罵名……

所有的詞匯聯合在一起,瞬間便能讓人猜透一切。

當年那場隱秘事,必然涉及到了一個女性長輩,這個長輩指的是李雲和玲瓏的長輩,而不是李淵和鄭氏老族長那一代的長輩,為什么是女性長輩呢,因為只有女性的隱私不方便昭示於人。

大臣們再回憶一下李淵最初的舉動,李淵在念詩之前專門詢問鄭氏這一代族長知不知道鄭觀音……

鄭觀音是誰?

鄭觀音是李建成的太子妃?

倘若李世民沒有動玄武門之變,鄭觀音才應該是坐鎮後宮的大唐皇後。

她不但是滎陽鄭氏的嫡長女,也是玲瓏公主的生身之母。

如此一番聯想,事情水落石出,當年關乎風月那件隱秘事,必然涉及到了鄭觀音的身上。

鄭觀音是玲瓏的母親,自然算是李雲的長輩,女人的隱秘不能昭示於人,那么只好讓李雲這個女婿承擔罵名了。

所以李淵在最後四句里給出明確答案,罵名歸晚輩,長輩難心安,待朕駕鶴時,此事方可翻。

啥意思?

心懷愧疚啊!

這個心懷愧疚既有李淵的愧疚,想必也有鄭觀音那位母親的愧疚,但是李淵為了保護兒媳婦的名譽,只能選擇讓李雲這個小輩承擔,唯有等他臨死之時,才會把這件隱秘告訴某個人。

但是在他臨死之前,這事絕對不會說出來。

不能說出,是為了保護兒媳婦的名譽。

用詩暗示,是為了洗脫李雲和玲瓏的罵名。

李淵不愧是一代開國帝王,這一手春秋筆法堪稱用心良苦,最主要的是大唐群臣都是人精,他們能從暗示之中聽明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