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乘龜渡海,我去接應陛下】(1 / 2)

「三千里路要走多久?」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存在不確定性,別說是古代,現代也一樣,比如交通工具不同,趕路方式不同,同樣的路程可能相差很數天,騎馬和乘車有著天然上的區別。

不過若是確定了出行方式的話,倒也可以粗略推算出趕路的時間。

「三千里要走多久?」

李雲再次問了眾人一句。

近日天氣回暖,地上積雪融化,渤海城的建設再次重啟,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熱火朝天景象,無數百姓勞碌拼搏,又有婦女簞食壺漿,孩子們也加入進來,幫著大人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李雲這幾天一直待在工地上,時時刻刻關注著工程的進度,他並非擔心工程進度太慢,而是害怕百姓干活的時候出危險。

城牆已經築了一丈高,再往上需要搭建木架子,古代建城沒有太好的防護措施,一個不小心就容易摔死人,偏偏百姓們干活熱情太高,他們經常把李雲的嚴令當做耳旁風。

您這邊讓我小心?

可以,俺們聽著!

您讓俺們綁著繩子?

行啊,這不是綁著呢么……

但是等到李雲稍微走開,百姓們轉眼就把安全繩扔掉,然後毫無防護的爬上爬下,扛著一根根木頭去搭建架子。

這或者就是所謂的國人習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政策是好是壞,老百姓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所以李雲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每天在工地上來來回回巡視,他身為諸侯都要勞苦奔波,其他人自然不可能干坐著,於是每當李雲巡視工程之時,他的身邊總是跟隨了一大群人。

說是一大群人,其實都是官,並且官還不小,起步就是國公。

比如尉遲敬德。

比如秦瓊。

此前高句麗大兵來襲,兩位國公千里馳援,配合李雲的計策,一戰干挺高句麗,原本兩位國公應該班師回朝,想不到收到了長安的飛禽傳書。

皇帝要帶文武百官前來渤海觀禮,尉遲敬德和秦瓊直接不用班師回朝了,否則班師回去還得再來一趟,軍隊一來一回得耗費多一倍的糧食。

所以他們選擇呆在渤海,等候李世民和大唐群臣的到來。

除了尉遲敬德和秦瓊,跟著李雲巡視的還有其他人,比如程咬金,比如劉鴻基,再後面則是年輕一代的梯隊,其中以長孫沖和程處默最為拔尖。

這么多人巡視工地,浩浩盪盪很是壯觀,不過他們並非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查找問題。

巡視之時經常還幫著干活,甚至干起活來經常忘了正事,比如剛才有個木架子搭建太高,老百姓們沒有能力扛著木頭上去,結果尉遲老黑哈哈大笑一聲,扛起一根巨木蹭蹭而上,轉眼之間攀上高架,站在三丈高的地方顧盼自雄。

下面老百姓贊嘆連連,尉遲老黑越豪氣沖天,結果惹得程咬金等人眼熱,幾個老輩一人扛著一根巨木攀登而上。

轉眼之間,木架上多了三四個國公,兩三位王爵,干活的百姓們滿臉亢奮,把這個木架子搭建的宛如碉堡一般。

李雲看的哭笑不得,只能站在架子下面叮囑小心,等到國公們干完了這一筆活,他才領著大家繼續巡視。

他們這幫人除了諸侯就是王爵,要么就是大唐封賜的開國國公,巡視之事談起各類政務,漸漸引到了李世民出關而來的事情。

「三千里路要走多久?」

這就是李雲問這話的原因。

他這話帶著一些擔心,語氣里也有一些焦躁,在場眾人都是人精,豈能聽不出他的意思?

但見秦瓊沉吟一番,道:「陛下此來乃是觀禮,所以沒有騎馬出行,陛下乘坐的是天子之攆,並且還帶領著文武百官,武將可以騎馬,但是文官大多乘車,據說車隊極其龐大,後面又跟隨了無數的商賈車隊,再加上許多百姓想要趁機遷徙,已經形成了幾萬人的巨大隊伍……」

旁邊程咬金接過話茬,道:「這樣一個龐大隊伍,趕路度肯定不能按照常理推算,倘若只是武將騎馬,一天可以馳騁四五百里,若是為了兼顧文臣,那么一天最多只能行走兩百里,但是車隊還要兼顧那些商隊和百姓,估摸著一天只能跋涉百多里地。」

李雲點了點頭,沉吟道:「三千里路,一天百里,陛下已經啟程二十一天,也就是說他們走了差不多兩千一百里。」

幾個國公推算一番,各自點頭道:「不出意外應該是這樣。」

「我怕的就是意外!」

李雲忽然深深吸了一口,道:「從長安到關外,連續三千里路,如此長途跋涉,很難一路太平,路上必然諸事紛雜,我心里甚感焦灼……」

「這倒不必擔心!」

幾個國公呵呵一笑,滿臉篤定道:「天子出行,非同小可,陛下這次乃是觀禮而來,隨駕必然有大軍開道,而今大唐境內四海升平,你不用擔心陛下會遇到什么事。」

這確實說的有一定道理。

皇帝出行有大軍開道,並且還是在自己國內行走,若是這也能遇到危險,那得是何等不太平的年月。

但是李雲仍舊皺眉,似乎幾個國公的解釋並不能讓他放心。

老程等人暗暗對視一樣,忍不住好奇問道:「國主滿臉擔憂,莫非還有其它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