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封賞又出了問題】(1 / 2)

章節內容已經替換,請大家放心閱讀。

……

……

李雲連續三次宣言,用的都是史書記載口吻,這是要讓所有人全都明白他的堅定,讓人知道他的意思不可更改。

眾目睽睽之下,滿場鴉雀無聲,李雲伸手輕撫李祐的小腦袋,語氣終於變得緩和下來,輕聲道:「從今天開始,世上再也沒有李祐,你的名字叫做李白丁,身份是大唐渤海國主的第八個弟子……」

李祐看似不懂,好奇眨眨眼睛,忽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嗚嗚咽咽道:「大堂哥,我母妃怎么辦?」

其實他不是不懂。

李雲輕輕吐出一口氣,繼續輕撫李祐的小腦袋,溫聲道:「你可能不知道,你母妃不可能再活在世上,原本我只以為她教導你的方式不對,可我沒想到她竟然偷聽大唐的朝會內容,偷聽朝會內容也就罷了,她還專門根據朝會內容教導你爭搶,你知道這是什么罪名么?這是慫恿子嗣意圖謀反。」

後宮不得干政,何況還是謀反!

這種事不管放在哪個朝代,犯錯之人都不可能有好果子吃。

李祐小臉蒼白,哭的更加凶狠,他突然使勁抓著李雲胳膊,滿臉哀求道:「大哥,大哥,沒有這件事,根本沒有這件事,我母妃沒有偷聽早朝,剛才是我在故意撒謊。求求你,不要讓她死……」

可憐一個小孩子,哪怕母親再怎么壞再怎么陰,但是在孩子眼中母親永遠是母親,天底下沒人能夠替代母親的位置。

李雲輕輕嘆息一聲,忽然俯身趴在李祐耳邊道:「你母妃不會死,但她也不能活!」

這話說的有些矛盾。

什么叫做不會死不能活?

李祐仍舊嚎啕大哭,顯然不能聽懂李雲的暗示。

李雲無奈只能繼續解釋,趴在他耳邊再次低聲道:「我故意用春秋筆法說她生了肺癆,並且向世人宣告陰妃將要隱居,這既是對她的保護,也是不想傷了你的心,否則你的母親因我而死,你怕是一輩子都要記恨我,我雖然不怕記恨,但我不想讓一個小孩子活的痛苦……」

說到這里停了一停,突然語氣變得堅定,鄭重道:「還有一件事,你須得謹記,你以後不能喊我大哥,你應該改口喊我師父,楚王李祐已經死了,世上多了一個李白丁。」

李祐小臉掛淚,怔怔看著李雲道:「我不再是李祐,我以後是李白丁……」

「對!」

李雲點了點頭,忽然轉眼看向李世民,語氣肅重道:「陛下,臣的處理您可還滿意?」

李世民虎目一閃,目光之中分明帶著糾結,好半天過去之後,這位千古雄才大略帝王才道:「朕,不滿意!」

皇帝的聲音很冷,透著一股子森然,在場大臣們心里一突,就連李效恭都變得臉色蒼白。

所有人都在心中產生一種恐懼,他們生怕李世民因為此事和李雲翻臉,一個是大唐皇帝,一個是渤海國主,倘若這兩人反目成仇,恐怕整個天下立時變得水深火熱。

唯有李雲面色不變,似乎早就猜到李世民會如此,眾目睽睽之下,但見李雲一手抱著一個孩子,突然雙膝一彎噗通跪地,語帶誠懇對著李世民道:「二大爺,侄兒的處理您可還滿意?」

又問了一遍可還滿意?

剛才喊的是陛下,問的是臣處理您可還滿意。

現在喊的是二大爺,問的是侄兒處理您可還滿意。

雖然問的事情是同一件,但是問話的方式變了個樣,如此語言轉換之下,代表的意義也截然不同。

一個是站在君臣角度,一個是強調彼此親情,在場大臣不由自主看向李世民,幾乎所有人都在忐忑皇帝的決斷。

仍舊是眾目睽睽之下,李世民的目光還是糾葛,似乎心中正在天人交戰,委實難以下定決斷。

如此又是過了良久,滿場變得落針可聞,李雲就那么抱著兩個孩子直直跪在地上,自始至終沒有開口去影響李世民的思考。

終於,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氣。

陡然放聲大笑,語氣帶著釋懷,隆聲道:「你若是問陛下可還滿意,信不信朕立馬出兵滅了你的渤海國,可你問的是二大爺可還滿意,朕這個二大爺豈能有所不滿?都是自家人,做的是自家事,你是皇族第三代的最長者,所有皇家子嗣都得喊你大堂哥,自古長兄如父,可以代為行權,不管哪家的弟弟妹妹犯了錯,你都可以依仗大堂哥的身份去管教,既可以打,也可以罰……」

說到這里停了一停,緊跟著又道:「至於你插手宮嬪安排之事,朕亦不覺得你有什么錯。你是大唐第一諸侯,以後會成為整個皇族守護神,大宗正管的是族譜,渤海王管的是族規,雖然陰妃是你長輩,但她犯了規矩應當受罰。」

皇帝這番話也用了春秋筆法,把陰妃觸犯大唐律法改為犯了族規,既然是犯了皇室族規,那么處理者自然也來自皇室,李雲雖然不是李氏皇族的族長,但是李世民卻趁機給了他一個皇族守護神的名號。

這個名號乃是臨時而加,偏偏任何人都無法來挑理。

也沒有人願意來挑理。

所有大臣全都長出了一口氣!

也就在這個時候,猛聽李世民又是放聲大笑,皇帝突然轉頭看向房玄齡那邊,沉聲開口道:「汝是宰相,領銜群臣,不但位於眾臣之,而且擔負著聖旨的擬定……」

這話說的無頭無腦,偏偏在場所有人全都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但見房玄齡一臉鄭重點頭,拱手行禮道:「陛下放心,臣會辦妥,渤海國主所說的三段話,臣會原封不動謄寫下來,然後請您用印,咸使天下聞之。」

李雲說的哪三段話?

第一段,說的是陰妃生了肺癆,自請隱居渤海,從此改為賢德隱妃,一生不見世人之面。

第二段,說的是楚王李祐悲傷母妃病疾,大哭不止,吐血三升,太醫救治不急,當日薨死離世。

至於第三段,說的則是李雲為了迎接皇帝車架,所以不遠千里跨越渤海而來,結果在路上收到兩個徒弟,分別是包殺生和李白丁。

房玄齡說要把這三段話抄在聖旨上,其中的意思不用說也很明白,這是要把李雲說的事情坐實,通過聖旨傳揚給天下人聽。

不愧是大唐第一宰相,難怪能成為皇帝的心腹。

李世民甚是滿意,不過卻又再次開口道:「史書上也要這么寫,朕不想見到儒家胡亂用筆,此事若是不嚴加控制,恐怕民間會多出許多本野史……」

皇帝的擔心不無道理。

自古儒家就有撰寫野史的習慣。

野史和正史不同,野史經常會記載真正的內幕,並且由於儒門勢力太過龐大,所以導致野史這東西禁無可查,讀書人偷偷寫了先藏起來,等你皇帝死了幾十年以後再傳播,這種辦法即便天王老子也只能干瞪眼,對於寫野史的人簡直莫奈可和。

但是房玄齡卻呵呵一笑,直接用反問句回答皇帝道:「陛下此憂,臣問誰敢?」

陛下此憂,臣問誰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