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人口難以養活?種點高產糧食吧!】(1 / 2)

房玄齡轉頭看了看李世民,隨即轉回頭來苦笑道:「好吧,老臣再幫國主算一個更嚇人的帳。」

李雲目光正視於他,點點頭道:「您說,我聽著!」

老房深深吸了一口氣,道:「以渤海國主做事的魄力,恐怕一個小學最少也得招收幾百個孩子,你剛才說要全部免費,這才是真正的駭人開支。」

說完目光肅重看著李雲,沉聲道:「渤海若建千所蒙學,便是幾十萬孩子讀書,每個孩童都要筆墨紙硯,花費乃是龐然之數,倘若再供養一日兩餐,那更是難以想象的耗費,恐怕一年所需就得幾百萬貫,渤海國主認為自己能賺到這么多錢嗎?」

房玄齡這一番話可算是老成持重之言。

雖然話是從老房口中說出,但其實是老房代替皇帝勸誡李雲。

建立一千所蒙學,免費給幾十萬孩子讀書,這種花費實在太過龐大,擱在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建學校,得花幾百萬貫。

招蒙師,每年也花十多萬。

最嚇人的是孩子免費供養,一年就得幾百萬開支,這才是古代無法大面積讀書習字的原因,所需的資金實在太過駭人了。

無論皇帝還是房玄齡,又是待在一旁傾聽的李孝恭,君臣三人其實並沒有壞心思,三人只是擔心李雲會被這個事情壓垮。

然而李雲卻微微一笑,道:「剛才聽房相一番算賬,聽起來似乎真的很嚇人,可是,錢財這東西有個奇妙之處,流通起來,才能叫錢,越是流通的快,越是錢財不缺,你們可能不會相信,我建蒙學不會壓力太大,倘若蒙學之中擁有幾十萬學子,整個渤海國的財富反而會越來越多。」

皇帝三人愣愣呆住。

這話怎么聽著跟傻子一般?

錢花出去了難道還會生錢不成?

李雲早就知道三人會是這種反應,但他一時之間又無法給三人普及清楚,只能道:「這是經濟學原理,以後我會慢慢說給你們聽。咱們現在先不提花費和支出,咱們只說一說建立蒙學的意義。」

李世民目光一肅,道:「你說,朕聽!」

李雲深深吸了一口氣,神色前所未有的肅重,輕輕道:「假若渤海擁有五百萬人口,孩童應在五十萬之數,皆入學,習知識,飽讀數年之後,便是粗通學識的學子,十中選一,繼續深造,可得五萬良材,開啟科舉之路。」

李世民目光登時一閃。

五十萬孩子,培養數年之後十中選一,這就是五萬個學識較強的學子,幾乎等同於天下世家豪門的讀書人數。

最主要的是,這些學子是李雲培養出來的,他們的心,會向著李雲。

大唐為什么開了科舉又廢棄,就是因為民間學子基本都被世家把控,即使通過科舉選拔英才,最後選的還是親向世家之人。

李雲繼續道:「五萬學子通過科舉,再次十中選一可得五千,五千人,已可滿足整個渤海基層官位。這五千人不但要治理地方,而且要引領被刷下的四萬五千人做事,再加上最初接受蒙學的四十五萬學子,我整個渤海國到處都能看到讀書人,人一旦有了學識,做事就會注重條理,一旦條理分明,做事就會事半功倍,如此,渤海國就走上了一條快強大的道路。」

李世民忽然輕輕吸了一口氣,若有所思道:「最主要的是,這只是第一批招收的學子。」

「不錯!只是第一批!」

李雲呵呵而笑,道:「只要夫妻建立家庭,必然會生養子嗣,若按我渤海國每年新生孩童十萬算,蒙學每年都會補充十萬個學童,如此前赴後繼,人才源源不絕,只需十數年時間,渤海必成人人向往的學府之國。」

「有了人才,就不缺治理地方的官……」李世民忽然再次輕吸一口氣,仿佛喃喃自語般道:「自古歷朝歷代,最難的並非開疆拓土,最難的其實乃是內政,內政通達才能強民養兵。」

「是呀!」

李雲嘿嘿一笑,看著皇帝道:「二大爺您經常念叨天下英才盡入彀中,想必您渴盼英才已經到了難以自持的地步,不如讓我支持您一把,您每年送一批孩童來渤海讀書怎么樣?等到他們學成之後,需回大唐那邊參加科舉,如此一來,您也有了人才……」

「也是免費的嗎?」李世民語氣有些急切。

李雲沉吟一下,道:「路費不包!」

「好!」

李世民毫無遲疑,重重一拍水花道:「等朕回去,立辦此事,每年送遞孩童五十萬,保證讓你有學子可教。」

李雲登時嚇了一跳,連忙道:「那可不行,五十萬能把我拖死。」

李世民想了一想,十分肉痛減低一個數字,道:「四十九萬。」僅僅減了一萬,皇帝卻似乎感覺損失極大。

李雲一蹦三尺高,大怒道:「最多五萬,否則立馬翻臉。」

皇帝眼睛一瞪,呵斥道:「你敢殺價?」

李雲豈會害怕,大聲道:「是您漫天要價!」

伯侄兩個眼看又要吵起來,一個是大唐皇帝,一個是渤海諸侯,身份都很高,誰也拉不下臉認輸,幸好還有房玄齡和李孝恭,兩個臣子在一旁好生相勸道:「十萬學子,每年十萬學子,陛下不要開價太高,國主也不要殺價太黑。」

李世民和李雲各自哼了一聲,勉強算是成交了這個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