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古代治國習慣科普】(1 / 2)

李世民的目光同樣看向書冊,皇帝面色明顯沉吟一下,這才好奇李雲問道:「此是何物?有何稀奇?」

「戶薄!」

李雲直接開口,這次回答的干凈利索。

「原來竟是戶簿……」

「難怪他會鄭重拿出……」

「此物若是上繳陛下,果然可算天大之禮,但,戶簿上繳之後,渤海還是諸侯國嗎?」

「且先默默觀看,勿要直接置評,這位渤海國主一向行事詭異,他干的任何事不能只看表面,需要舉一反三,三之再三,不斷推測,多方聯想,即便做到如此謹慎,仍然可能掉進大坑……咦,這位同僚你想干啥,莫非要站出去進諫不成?吾勸你趕緊打消念頭,今天的事咱們只看不阻。」

「對對對,只看,不阻攔,這位同僚趕緊回來,千萬別去摻和他們伯侄倆的事,摻和不起,容易把自己搭上。」

一本戶簿拿出,直接引得大臣們竊竊私語,究其原因只有一個,戶簿這東西太過特殊。

說它重要吧,其實不重要,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個人口登記冊,記錄的乃是人口百姓田畝分配,這東西並非只有一冊,而是擁有很多很多冊。

比如在大唐那邊,每個縣域都有各自的戶簿,然後縣域根據屬地匯總,上面的州衙擁有一冊州級戶簿,州衙繼續往上匯總,級別就是道級戶簿,貞觀年間大唐總共劃分十道,所以整個中原擁有十冊道級戶簿。

這十冊道級戶簿再次匯總,就變成了大唐戶部掌握人口變動況的參考書,因為古代人口普查極難,所以戶簿這東西數據不准,有時候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可能實際人口已經變成一千萬,若是時局換成動亂災荒之年,數字則又會成反向遞減的況,也許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實際人口已經衰減到了兩三百萬。

正因為如此,所以戶簿才顯得不太重要,歷朝歷代雖然年年編訂這個,但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把它當做參考。

所謂參考,就是參而考慮的意思,為什么要參而考慮呢,因為這東西不准啊。

如果很准,那還需要思考嗎?直接按照戶籍所載的數字進行政策制定,何須戶部大臣們每年都要爭辯不休。

但要說戶簿不重要,其實這東西又很重要。

此物乃是人口百姓的最主要記載,屬於官方質的人口普查,天下何其大也,治大國並非烹小鮮,百姓需要田畝,人口需要糧食,倘若某個地方出了天災**,朝廷需要借助戶簿推算受災的人數。

最重要的是,這東西能掌控稅收。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信息傳遞自然不便,這就導致了貪腐容易滋生,地方上很容易在稅收上做手腳。

打一個比方,大唐戶部擁有一本總戶簿,記載著整個中原人口數字,貞觀六年的時候曾經統計一次,當時的數字乃是28oo萬。但是實際況呢,全國人口最少也得4ooo萬。

至少12oo人口沒有記錄在冊。

而地方上的官員由於直接管理基層,他們是能夠直接接觸這一部分人口的,自古有句俗話,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稅丁,只要你這個老百姓活著,有些地方官才不會管你有沒有在冊,先派出稅丁把錢糧收了,然後再回來根據戶簿核實。

這一核實就出問題了。

錢糧收上來了,結果戶簿上面沒有這么多人口。

咋整?

塞進自己腰包唄。

但是大唐戶部也不是吃干飯的,能成為朝堂大佬的都是基層爬上來的,下面那一塞腰包的手法,其實都是大佬們玩剩夏的……

這時候就現出戶簿的重要了!

全國記載人口只有24oo對吧?

你們實際收了4ooo萬人口的錢糧對吧?

哼哼,想要私自塞進腰包,不行!

咱們會推算,會根據戶籍進行參而考之,如今乃是盛世之年,不比大唐剛剛建立的時候兵荒馬亂,這種年月,人口肯定猛增,既然如此,各地錢糧按照增減補繳。

什么是增減補繳?

說白了就是後世所謂的數學系數。

古人的智慧,其實比後世更加高遠,他們雖然不懂得現代科學,但他們積累了無數的經驗。

有時候經驗比科學手段更神奇。

大唐戶部制訂增減補繳的時候,玩的就是這個經驗手法……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多收,有的削減,看似毫無道理,然而復合實際,戶部大佬們才不會管你們下面報屈叫苦,大佬們制訂的增減系數保證讓你們無法自塞腰包。

經驗這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嚇人。

據傳貞觀六年戶部進行全國稅收押解入庫,各地糧倉竟然連一百斤糧食都無法貪,這是何等嚇人的精確,簡直出了後世人的想象,全國幾千萬人口的稅收,數字差距竟然只有一百斤上下,這種ao)作即使放到擁有無數科技手段的後世,恐怕也只能對古代之人說一聲佩服。

因為,後世人做不到這么精確。

而大唐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確,正是因為朝堂大佬們根據經驗制訂的增補系數。

打個比方,河北道比較窮,雖然道級戶簿上面記載了人口2oo萬,但是實際可能因為青黃不接餓死了很多人,那么稅收肯定和實際不符,錢糧肯定收不齊2oo萬人口的稅。

怎么辦,增減系數啊,大唐戶部大佬們大筆一揮,直接給予河北道『兩成並四』的減免。

兩成並四是什么意思?

擱在後世就是84折。

對,大家沒看錯,朝堂戶部大佬給河北道打折了。

你們河北道按說應該上繳國庫1oo萬石糧食,但是根據增減系數只需要上繳84萬石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