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祖師爺,天下第一背鍋俠】(1 / 2)

「遼東這一處,地廣,人不稀!」

李雲手里也端著一個茶碗,一邊說話一邊摸索著碗蓋,偶爾低頭喝上一口,潤潤嗓子繼續往下說。

滿屋子眾人寂靜無聲,都在摒氣凝息傾聽他的打算。尤其李世民的幾個正妃,更是抱著皇子專門坐到李雲四周,其中楊妃甚至還掏出了紙筆,將李雲說的每一句全都記上。

所有人都知道,李雲要說的是治國之策,這個治國之策不是治理大唐,而是治理一個白手起家的渤海諸侯國。

如果是治理大唐,那么打死眾人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學,自古帝王之術乃是禁術,除了皇儲之外不准任何人研習,誰若是表現出對帝王之術很感興趣,先就要被扣上一定心懷不軌的大帽子。

但是,治理諸侯國的國策可以學。

李雲也有心和大家探討,所以說話語顯得特別慢,他手里端著茶杯,慢條斯理組織著語言,一邊琢磨,一邊開口,道:「遼東這一處,地廣,人不稀……」

這是剛才起的開頭,他接著這個開頭繼續往下說,道:「此地同樣生活著七八個民族,自打春秋戰國已經繁衍生息,那時候,他們已經是中原的屬民,因為地處偏遠,常能躲避戰亂,所以每當中原兵戈火起之時,就有一部分住民躲避到了遼東……」

說著停了一停,緊跟著又道:「說到這里我忽然想到一個題外的事,嶺南那一帶同樣也是古代躲避戰亂的地方,每逢中原戰火燃起,又或者新的王朝建立,總有一部分前朝故舊不願意奉守新朝,他們會舉族南下避居嶺南,千百年來,連綿不絕,由於他們是中原來客,居於嶺南乃是客居,所以當地的土著人稱呼他們為客家人,如今客家人已經成為了嶺南的主流勢力。」

這番話跳躍性極大,明明說著遼東突然跳到了嶺南,然而屋中眾人卻都若有所思,楊妃娘娘拿著紙筆一臉恍然大悟,忍不住小聲開口道:「要是按照這個說法,遼東的住民豈不也是客家?他們同樣是中原來客,如今成為了遼東的主流……」

「不錯!」

李雲鄭重點頭,神色肅重道:「遼東住民,出自漢家,真要嚴格說起來,他們也是漢家祖宗傳下來的一支苗裔。」

李世民突然開口,冷冷道:「就算曾是同一個祖宗,但那也是千年以前的事情,咱們漢家民間有句老話,出了五福就不再算是親戚,五福幾代人才有多少年?滿打滿算不會過一百年。而遼東和中原呢?千年之前就已分家了。」

說著深深看了李雲一眼,語帶暗示道:「你別忘了,遼東和中原乃是世仇。」

皇帝言下之意不說自明,他不許李雲對待遼東太過心軟。

李雲呵呵一笑,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他突然把茶碗緩緩一放,鄭重點頭道:「二大爺說的對,遼東住民早已不是漢家了。他們雖然是中原的後裔,但是骨子里卻仇恨著中原,其實想想也能明白,這些人骨子里藏著不服輸……真要是憨厚實在的老百姓誰肯外遷啊?活的再難再苦也願意在家里死守著!唯有那些倔驢一般的茅坑臭石頭,才會不願意奉守新朝進而外遷躲避,說的好聽叫做躲避,說的難聽點就是懷念前朝,偏偏咱們中原千年以來朝代不斷更迭,也就造成了每個時代都有這種臭石頭外遷而走……」

他說到這里停了一停,緊跟著又道:「人的性格是可以遺傳的,社會大環境是可以影響變厲的,試想一下,某個地方全是一群脾氣又臭又硬的貨色,千百年來一代一代不斷傳承,到了最後會是什么樣子呢?到了最後就會把整個民族變成一群倔頭驢,牽著不走,打著倒退……」

說著又是一停,語氣猛地森然,眼中忽然閃爍一股殺機,冷冷開口道:「而遼東這一處,生活著就是這種人。」

這個新奇說法,簡直越了時代。

他從千年以前的春秋說起,一路說到中原戰亂導致漢人外遷,然後口吻一轉,說到了外遷之人的脾性,再由性格可以遺傳,談及子孫後代,最後形成社會大環境,論證遼東住民臭毛病的由來。

滿屋子之人,全都目瞪口呆。

就連李世民也是聽得瞠目結舌,皇帝端著茶碗好半天忘記放下,喃喃道:「經你這么一說,朕覺得竟然真是這樣,怪不得遼東人的脾氣又臭又硬,原來他們是千年以來一代一代養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千多年養成的臭毛病,這怕是需要一千年才能改過來。」

皇帝說了半天,忽然反應過來李雲的深意,猛然脫口而出道:「朕明白了,你在遼東要用的乃是苛政……」

苛政!

僅僅兩個字,在場全變色。

苛政猛於虎,常逼百姓反,然而李世民卻說李雲想用苛政,這豈不是逼著遼東一片上趕著謀反么?

「哈哈哈!」

李雲猛然放聲大笑,重重點頭道:「二大爺猜的不錯,我在遼東要用的就是苛政。」

他忽然從地上站起來,目光緩緩掃視屋中之人,道:「剛才還有一句話沒說,外遷之人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大家可以想想,普通百姓有能力外遷么?此前不久,諸位隨著大唐車隊前來渤海,你們已經看到了,百姓遷徙乃是多么艱辛的一件事,這還是天下穩固的年代,這還是因為有兵馬保護著遷徙,結果路上照樣餓死了人,很多百姓走到一半就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