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是對是錯,很難斷言】(1 / 2)

畫個押,打手印,一張寫滿借錢條款的文書,慢悠悠被祖師爺放在嘴邊吹干墨跡。

這時百姓們現,櫃台後方的小門走出十幾個年輕人,個個眉清目秀,臉上帶著稚氣未脫,似是略顯忐忑拘謹,又帶三分躊躇滿志。

看起來都是小書生。

這十幾個小書生走出之後,很快沿著櫃台一排溜站好,百姓在櫃台之外,他們在櫃台之內,忽然各自探手入懷,掏出紙筆冊子擱在台上,然後,一臉恬靜微笑,讓人如沐春風。

祖師爺把第一份文書吹干墨跡,隨手把它遞給一個小書生,這才轉頭對那漢子道:「雖然是個信用借貸,但是也得立下文書,便如房契地契一般,這東西算是銀行和你之間的雙方約束。」

那漢子擦了擦手上的墨汁,誠懇點頭道:「俺知道,俺懂得。銀行是咱家國主的產業,國主的產業一向和別家不一樣。」

自古以來的印子錢,從無訂立文契之說,都是口口約定,借錢直接拿走。這在後世看來似乎有些不大可能,然而古人做事就是這么有趣,哪怕是破家滅宅的高利貸行業,借錢給人竟然也不需要訂立文書,似乎信義二字重達千金,給人訂立文契乃是極大侮辱之事。

祖師爺緩緩吐出一口氣,又道:「其實訂立文書這個事,原本你們國主是不同意的,他心性良善,他渴望赤誠,他希望看到天下盡是信義之人,然而貧道卻狠心給他潑了冷水。有些規矩,該守得守,借錢立契這個先河,就從渤海銀行開始了吧……」

屋中眾人目瞪口呆,人人看著這個小掌櫃滿臉驚色。

他們的國主李雲,竟然要遵這個小掌櫃的規矩?

只見祖師爺再次緩緩吐出一口,臉上的雲淡風輕還是次消失不見,似是眉宇之間有些痛苦,又似隱含著遺憾和自責,喃喃道:「訂立文書是好事,這是時代展的必然,然而貧道明知如此,心中卻百感惆悵苦嘆,那孩子渴盼的天下盡是信義之人,始終只是他夢想中才有的世界。」

這番自言自語,說的聲音極低,不遠處角落里的李世民努力豎著耳朵傾聽,可惜聽了半天一個字也沒能聽的清楚,皇帝有些焦急,忍不住壓低聲音問李雲,凶巴巴道:「紫陽仙師在嘆什么?朕還是第一次看到老前輩面色惆悵。」

李雲遠遠看了櫃台一眼,避而不答道:「祖師爺在嘆,世上信義值千金。」

「這卻不錯!」

李世民忍不住點頭,神情很是驕傲,道:「自古中原漢家,傳承源遠流長,以孝治國,以信義通天下,信之一字,便是民間蒙童也知,便如老百姓那句俗語,一口唾沫一個釘,但有對人承諾,再難也要做到。」

皇帝說的滿眼喜色,李雲卻在一旁暗暗嘆息。他豈不知道這個時代的忠厚?他豈不想看到滿天下的信義之人?

古人的信義和赤誠堪稱一種執拗,有時候甚至有些迂腐和可笑,比如詩仙李白曾經在詩中寫過一句『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講的就是一個信義無比的真實例子。

說是有一個男子和女子相約橋下,女子不至,男子就在那里痴痴的等,因為他們約定了見面的地方,既然約定了那么就一定要等,然而河水上漲,很快浪頭湍急,那男子堅守信義仍然不走,竟然抱著柱子繼續等候,最終,淹死在了河中。

這就是長存抱柱信的來歷。

很多讀詩的人一時不明就里,很可能會憤恨那個女子的失約,然而李白詩中接著寫了下一句,叫做豈上望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