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1 / 2)

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廣東右布政使、戶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職。

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書。

關鍵是劉大夏深受明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

明武宗即位後,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

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

正德五年,遇赦返鄉,旋即復官致仕。

正德十一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贈太保,謚號「忠宣」。

劉大夏能詩,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等傳世。

如果有人細查的話,會發現這位簡直是個斗士!

他極力反對權閹,劉瑾等號稱八虎,他就是打虎的武松,他遭了很多的罪,其實三歲的時候還被劉瑾使手段流放戍邊,但是他官聲好,他路過的地方,上演了古代版「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百姓們在他穿著布衣徒步經過的時候,攜筐送吃的,劉大夏所到之處,人們為之罷市、燒香祝劉尚書生還。

等到了戍所,各部門怕得罪劉瑾,不送食品不來慰問,卻有儒學生徒送吃食給他。

吳有為求救的時候,就已經挑好了人,劉大夏年輕的時候就剛直不阿,遇到這種事情,他肯定會伸出援手。

再說劉健,此人字希賢,號晦庵;洛陽人;在歷史上,他是明朝中期名臣、內閣首輔。

劉健師從於薛,於明英宗天順八年(其實是天順四年,不過劇情需要,大家理解一下)登進士第,歷庶吉士、翰林編修、翰林修撰、少詹事,並擔任太子朱樘(明孝宗)的講官。

孝宗即位後,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後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學士。

弘治十一年,接替徐溥擔任首輔,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弘治十五年,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拜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明武宗即位後,奏請誅殺宦官劉瑾未成,只得致仕歸家。

不久,便被列為「奸黨」之首,其後被削籍為民。

劉瑾被誅後復官。

嘉靖五年,劉健逝世,年九十四。追贈太師,謚號「文靖」。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劉文靖公奏疏》二卷。

劉健歷仕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為四朝元老。他入閣十九年,任首輔八年,對明朝中葉弘治、正德兩朝政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他崇儒興學,注重實務。

居官敢言,極陳怠政之失,指出財政困難之原因在於齋醮、織價、冗官、營造之浪。

時稱「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旁邊兩個護送他的人也不簡單,都是他挑細選出來的,日後也是高官,現在有交情,總比以後攀附的好。

而且他們現在都還年輕,都是熱血的時候,很容易引起共鳴。

他這么想,也是沒辦法,因為他終於想起來,為什么「吳俊」這個人名讓他在明朝都能有印象了……。

第013章各有思量

這四位挑細選之人,以後跟他的交情都不同,他們都是天順六年壬午科應天府鄉試的中舉之人。

同時,他們也是兩年後會試,殿試進士及第之人。

隨後他們會做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