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六國響應(1 / 2)

秦皇紀 殷揚 1662 字 2021-02-02

. .

秦昭王並不是在給秦國臉上帖金,而是說了一句大實話,秦國對人才的重視與任用,遠非山東六國所能比,這是秦國能雄視天下的原委所在。

山東六國天天喊著舉賢任能,然而,山東六國所用之人大多是宗室子弟,或者世家大族,有名無實,並沒有治國的才干。比如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三人,是「戰國四公子」中人,大名傳於後世,然而,他們當國之後,干出多少功業?

秦國的官員三四成來自山東六國,吏員六七成來自山東六國,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了,很能說明問題,證明秦國重視招攬人才。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國的歷代丞相,從秦孝公變法時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所用的丞相有:商鞅、張儀、甘茂、范睢、蔡澤、呂不韋、王綰和李斯,這八人中,只有王綰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其余七人都來自山東六國。

商鞅有「薦賢殺賢」的典故,張儀因孟子而遠走他邦,范睢更是九死一生、差點被魏齊害死,李斯是楚國不為人重視的小吏……就是這些不為六國重視的人才,到了秦國卻被拜為丞相,位高權重,成就一世功業。

山東六國得虛名,不務實,信陵君號稱得士,擁有賢名,在他一生中,有三個盤盤大才從魏國離開,樂毅、范睢和即將出山的尉繚。若信陵君真是「得士」的話,他就應該把三人網羅才是,然而,這三個土生土長的魏國人就從他眼皮底下離開。

信陵君還敢當「得士」的美名嗎?

「良機當前,絕不能錯失!」白起率先響應,聲若洪鍾,震人耳膜。

「臣等附議!」王陵、蒙驁、司馬梗這些重臣齊聲響應。

「異人深謀遠慮,為大秦創造這一良機,這次,秦國一定要助異人做成此事。」秦昭王雪白的眉毛一掀,決心下定,道:「秦國雖然府庫空虛,大不如以前,萬金還是拿得出的,就資助異人萬金吧。」

一萬金要是在平時,對於國力雄厚的秦國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在眼下這時節,對於秦國來說極為不易了,秦昭王這是大手筆。

「君上英明!」群臣齊聲贊頌,秦昭王能做到這一點,極為難得。

「出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一位大臣前去邯鄲招攬人才。」秦昭王擰著眉頭,沉吟道:「前去的人一定要是重臣,在秦國要很有份量,唯有如此,才能顯得秦國重視人才……」

白起、范睢他們重重點頭,大是贊成這話。

「寡人之意,就由國尉走一趟。」秦昭王點名了。

「啊!」一片驚呼聲響起,出自白起他們之口。

國尉在戰國時代是重臣中的重臣,掌管軍隊的後勤、訓練諸多軍務,在秦國屬於第四號人物,他的權勢僅次於國君秦昭王、丞相范睢和上將軍白起。

而且,秦國的國尉司馬梗不是一般的國尉,是秦國名將司馬錯的兒子,是名門之後,將門之子,在秦國倍受人尊敬。

司馬錯是白起的前任,秦軍正是在他手里發揚光大,為白起征戰山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做過兩件事轟傳天下:一是力駁張儀,主張秦國並巴蜀。在當時,張儀堅決要求秦國大舉東進,與六國爭霸,司馬錯說服了秦惠文王和張儀,最後秦國並巴蜀。秦並巴蜀,在秦國的統一道路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秦國因此而厚積國力,後來更是以巴蜀為基,奪取楚國的黔中之地,讓秦國積累了雄厚的國力。

二是他從楚國手中奪取了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倉,房陵,取得漢中平原的控制權,這讓秦國更一步做強。

依白起他們想來,派個廷尉就了不得了,哪里想得到,秦昭王卻更進一步,派出國尉,秦國的四號人物,要白起他們不驚訝都不成。

「臣願往!」司馬梗深知此行的重要性,對於秦國太重要了,也許這是百年戰國歷史上,秦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招攬人才行動。

「好!」秦昭王欣然。

「君上,臣需一人相助。」司馬梗是將門之後,一輩子與軍隊打交道,善於軍事,對於文事不太在行。他坐鎮沒問題,要他來辦這事著實有些難為人,需要一人相助。

「君上,臣舉薦一人。」范睢馬上舉薦人才:「秦國名士王綰可使。」

「哦!」一片恍然聲響起,出自白起他們之口,沒有人有異議。

當時的王綰還很年輕,卻是秦國名士,名聲在外。更難得的是,此人行事穩妥,厚重,有他相助的話,此行必然成功。

「呵呵!」司馬梗對這個人選很是滿意,笑得很是歡暢。

「丞相薦人總是適當,准了!」秦昭王大聲贊賞。

王綰能成為秦始皇的丞相,並非無能之輩,才干不錯。要不然的話,以秦始皇的眼光,也不會任命他為丞相了。

「司馬梗,你此去邯鄲,好好考察異人。」秦昭王雙眼一翻,精光暴射,如同利劍出鞘。

xxxxxxxxxx

邯鄲,秦異人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