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傳國玉璽(下)(2 / 2)

秦皇紀 殷揚 1675 字 2021-02-02

這理由真是夠操蛋的了,然而,昭陽這豬頭竟然信了,命人把張儀抓起來毒打。張儀寧死不屈,差點被打死。

遭受如此毒打,張儀都沒有認,昭陽估摸著可能是搞錯了,就放了張儀。張儀回到住處,他的妻子就埋怨他,有事無事的惹事。這下好了,差點把命都丟了。

張儀卻是不在乎,指著自己的嘴,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視吾舌尚在乎」。其妻看了看,說「在」。張儀傲然說「足矣」。

後來,張儀入秦,被秦惠王拜為丞相,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縱橫天下,激盪風雲數十載。那是何等的了得。

當然,楚國也因為昭陽誣蔑張儀一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楚懷王被張儀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最後還客死於秦國。

張儀之復仇快意若斯,與范睢復仇相比並不差。

張儀受辱之事。是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對於秦國來說,更是人人皆知,因為要不是張儀的話,蘇秦的合縱還真能困死秦國。是以,秦人對張儀特別敬重。

一見到和氏璧,秦昭王就想起了這段故事。不由得大為感慨。

「張儀之報楚,與范睢之復仇,皆為天下士之痛也!」范睢有過與張儀相似的經歷,聽了秦昭王的話。大是感慨。

「然也!」樂毅、白起、藺相如他們齊聲贊同這話。

張儀和范睢都是盤盤大才,竟有如此屈辱的經歷,這是天下士之痛,誰能不感慨?

「這也意味著山東之地失人才。大秦方能得人才,這是大秦強盛的原因所在!」秦異人也是感慨。只是他的感慨之言更加有深意。

「沒錯,王太孫此言極是!」范睢大聲附和,道:「張儀與范睢皆魏國大梁人,有心效力於父母之邦,奈何父母之邦不納。不僅不納,還有性命之憂,不得不遠走他邦,此誠山東士子之痛也!」

這種感受最為深刻的非范睢莫屬了,因為他人就有過如此沉痛的經歷,他最有發言權。

戰國時代,魏國的人才最多,然而,就沒有幾人能為魏國所用,大多遠走他邦了。諸如商鞅、孫臏、張儀、范睢,還有尉繚,魏國能用者只有李悝、龐涓和吳起這三人了。在這三人中,能有始有終者,只有李悝和龐涓了。至於吳起,用而不終,最終被逼得離開了魏國。

因此,時人送了魏國一句諷刺之言「魏才人用」。

一塊和氏璧,卻引起了眾人的共鳴,不得不大發感慨。

「如今,和氏璧歸秦,這也就意味著天下將一。容天下一統之後,大秦一定不讓天下士子再有此痛!」秦昭王豪氣萬千的道。

這不是吹牛,秦昭王還真有這種底氣。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就沒有埋沒過人才,秦國所用的人才都是山東之地不能用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山東之地沒僅沒有用武之地不說,有不少人有著屈辱的經歷,更有人差點送命。

而他們到了秦國,卻是被重用,被委以重任。

「來,李斯,你來寫。」秦昭王把手中的和氏璧遞給李斯。

秦昭王親手遞來,這又令李斯大為激動。

然而,還有讓李斯更加激動的,那就是秦昭王親自為他研墨。

秦昭王貴為一國之君,親手為李斯研墨,就是說秦昭王為他打下手,這是何等的榮耀?要是說出去的話,一定會艷慕死很多人。

「寡人的字不如你,不能在傳國玉璽上題字,就沾你的光,為你研墨了。後人提起這事,一定會提到寡人吧?」秦異人半調侃半說笑。

「呵呵。」秦異人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秦昭王還有如此調皮的一面,無不是大笑。

這也難怪,傳國玉璽一成,秦昭王就能稱帝了,成就「帝業」,他的心情非常之好,親手研墨又何足怪?

李斯深吸一口氣,飽醮濃墨,揮毫而就,一氣呵成。

「呼!」放下手中筆,李斯重重的吐出一口濁氣,渾身一松,仿佛千斤重擔卸下似的。

「這……比起適才的字更好了!」秦昭王一陣打量,驚喜的叫嚷起來。

秦異人他們伸長脖子一瞧,秦昭王沒說假話,這次李斯寫的字比起適才要好上三分。

「臣心中一激動,倍感精神,有一股不得不泄的精氣神,這字自然要好上數分。」題詞寫字,也需要神來之作的,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而王羲之一輩子也只有在蘭亭喝醉了酒這一次達到這種境界。

李斯眼下的情形與此相類,要這字不好上數分都不成。

.全部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