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紅頂商人(1 / 2)

楚漢爭鼎 寂寞劍客 1577 字 2021-02-11

. .

秭陵,楚王宮上書房。

項庄正召開御前會議,議題是怎么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參與會議的除了令尹項他,還有上大夫武涉、衛將軍畢書以及百里賢等人。

糧食短缺的確已經成為困擾楚國的頭號難題了。

看看人家劉邦,剛剛征發五六十萬大軍跟匈奴人打了一大仗,氣都沒喘,立刻又征發幾十萬大軍准備攻打荊襄了,再看看楚國,十年積蓄好不容易才贊下了一百萬石糧食,可是巴蜀、淮南兩仗打下來,差不多就見底了。

巴蜀雖說是糧倉,可存糧都運去咸陽了,楚軍並沒有撈到什么油水。

江陵倒是有糧食,可杜洪那個老匹夫在城破之前竟然一把火燒了倉廩,江陵城內的軍械物資倒是沒什么損失,可倉廩里積攢的五六十萬石糧食卻全化成了灰,要不是這樣,荊襄之戰楚國怎么也能征發十幾二十萬大軍。

項庄沉吟了片刻,說道:「荊襄之戰,最後說不得還是得征發大軍。」

荊襄之戰,楚軍雖說是以逸待勞,又有堅城可守,還有高初坐鎮,可如果漢國發動幾十萬大軍來攻打,還有彭越的梁國大軍,楚軍能不能守得住還真的難說,一旦江陵告急,項庄當然不能坐視不理,發動大軍前往救援那是必然的。

而且救兵如救火,楚國現在就得做好發兵的准備。

畢書沖項庄一揖,說道:「大王,征召府兵不是問題,江東五郡的府兵已經補足,只需一紙詔令,半個月內就能召集二十萬大軍!」

「等等,等等等等。」項他急搖手道,「二十萬大軍?!大王,現在太倉里可就剩下幾萬石糧食了,這都已經是夏季了,這風災可是說來就來,這點糧食還得留著救急呢,這時候征召二十萬大軍,將士們吃什么?臣可變不出糧食來。」

項庄苦笑:「寡人也沒說要從太倉支糧啊?再說這幾萬石糧食哪夠啊?」

項他說道:「不從太倉支糧,糧食從哪來?自推行變法以來,江東各大世家、各郡士族跟朝廷的關系就一直很僵,再想從他們那里借糧恐怕是不可能了,強行征糧、或者從市場上大量購買的話,則肯定會引發人心動盪以及楚地糧價的飛漲。」

項庄默默點頭,強行征糧是絕對不行的,現在楚國的變法才剛剛有點成果,老百姓也已經慢慢認可了新法,這時候可不能干殺雞取卵的蠢事,哪怕是向世家、士族征糧也不行,世家、士族同樣是楚國百姓,而且還是百姓中的精英,豈能隨便得罪?

不過,項他的另外半句話卻提醒了項庄,為什么不從民間購糧?

單單從秭陵糧市上購糧肯定不行,秭陵糧市不大,每天的交易量也就幾千石,你一家伙全買走了,秭陵城內的官員、士紳、家屬還有手工業者可就沒飯吃了,這樣一來,肯定會導致糧市扭曲,糧價出現飛漲,這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從整個江東乃至整個楚國購買糧食卻是完全可以的。

楚國的稅率是十稅一,換句話說,百姓上繳國庫的糧食僅僅只是收成的十分之一,所以國庫雖然拮據,可百姓家里卻有余糧,雖說每家每戶手中的余糧都不多,三五幾石的,可要是攏到了一塊,那總量就相當可觀了!

不僅江東,荊襄四郡、巴蜀兩郡的百姓恐怕也有不少余糧。

當然,百姓手里有余糧是一回事,他們願不願意賣又是另一回事。

在古代華夏,主體經濟模式是小農經濟,所謂小農經濟,就是每家每戶都能生產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他們自己種地、自己織布,自己養雞養鴨,他們幾乎不需要從市場上購買商品來改善生活,這種情形之下,他們是不會出賣多余口糧的。

譬如現在的漢國、齊國、趙國、梁國、燕國等等,都是小農經濟,在這些國家,政府要想從百姓手里買糧食,基本就是痴心妄想!

此前項庄一直沒有想到這一點,也是基於這樣的慣性思維。

但是事實上,楚國卻是個例外,楚國從變法之初便大力獎勵工商,經過十年的發展,楚國的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不僅商品式樣、種類、品質有了長足發展,而且隨著大型手工業作坊的出現,商品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在楚國,百姓自己種麻織布,遠不如從市場上直接購買,自己種糧釀酒,也遠不如直接購買酒坊的白酒便宜,而且味道純正,其余諸如農具、紙張、書藉、餐具等,更是只能從市場上購買,可這些都需要貨幣,易貨貿易已經消亡了。

所以,楚國百姓出賣多余口糧的意願就要強烈得多,他們只有將多余的口糧變賣成為貨幣,才能從市場上購買商品改善生活。

也就是說,楚國並不是沒有糧食,只是分散在民間,而且老百姓也願意賣糧。

不過,從百姓手中收購余糧,這是個龐大而且繁雜的工作,讓郡、縣、鄉、亭等政府機構去干這事,效率低下不說,各級官員肯定還會趁機中飽私囊,這肯定是不行的,項庄腦子里一下就跳出了一個詞——紅頂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