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凱旋大道(1 / 2)

楚漢爭鼎 寂寞劍客 1529 字 2021-02-11

. .

秭陵城北新修了一條大道曰

這條大道寬一百步(150米),長十里,整條大道以大青石鋪面,兩側還種了大量的花卉、巨木,團花錦族、美奐美侖,大道一端連著秭陵城北的武威門,一端則連著烏江邊的碼頭,在大道北端還蓋了座巨大的牌樓,上書「凱旋大道」四字.

如果項庄看見了一定會哭笑不得,他也就無意中跟項他說起過盛唐長安城的朱雀大街以及法國的凱旋門,結果項他就給他整了條凱旋大道。

不過,通過這條凱旋大道,已經可以一窺楚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了。

整條大道耗時僅僅三個月,差不多就是項庄帶著驍騎軍離開秭陵的同時,凱旋大道就正式開工了,為了修建凱旋大道,項他足足招募了兩萬多工匠以及十幾萬民夫,還斥重金購買了數以百萬計的大青石。

這也算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了,卻幾乎無損楚國的國力、民力。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楚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膨脹到了一個讓人無法想象的高度,甚至連項庄這個始作俑者,也絕對想象不出來。

在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在唐宋之前的華夏,由於生產力低下,根本就不具備大規模發展工商業的條件,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壯勞力脫產,壯勞力脫產再加上生產力低下,就必然會導致糧食減產,從而導致嚴重的飢荒。

商鞍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制定了重農抑商的國策,並且延續近千年!

事實上,商鞍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後世的追隨者更是邯鄲學步、固步自封。

工商業的發展的確會導致壯勞力向工商業領域流動,因為做工似乎來錢更快,這就必然會導致農夫的減少以及糧食的減產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市場會進行自行調節,由於糧食的減少,必然就會導致糧價的提高糧價的提高必然就會促使手工業者回去種田!

除了市場會對農夫、手工業者的數量進行自我調節外工商業的發展更能反過來促使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道理是明擺著的,當種田不再是為了維持自家溫飽,而變得有利可圖時,農夫就會想方設法去提高農田單產,農夫有了這種需求,鐵匠們就會想方設法提供更優質的農具要想提供更優質的農具,就得想方設法改善冶鐵工藝!

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最終工商業的發展不僅沒有導致糧食的短缺反而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遺憾的是,古代華夏並沒有進入這樣的良性循環。

但是在西方,卻進入了這種良性循環,正是由於工商業的發展才導致西方使用鐵器的時間比華夏早了整整一千年:而且在西方,羅馬帝國時期的工商業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卻也沒見羅馬帝國因此而發生大規模的飢荒!

由此可見工商業的發展並不會導致飢荒,反而會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不過由於項庄的穿越如今的楚國卻走入了良性循環,冶鐵、陶瓷、紡織、釀酒、造船等手工業篷勃發展,農業也有了極大發展,農具的改良使深耕成為可能,深耕技術的應用使農作物的單產有了極大提高,現在楚地的畝產已經超過了三石!

工商業的發展,對楚國的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華夏的年輕人,在真實的華夏歷史上,年輕人的理想就是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就是說,當官拜將、封妻蔭子是年輕人唯一的理想。

但是現在,情形卻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當官拜將仍是年輕人的最高理想,但務工、務農也不再是讓他們嗤之以鼻的選擇了,因為在楚國,商人、農夫以及工匠的地位並不低,只要你能在本行業干得出色,同樣可以獲得爵位,成為顯赫貴族。

.................

剛剛修建好的凱旋大道兩側,此刻早已經是人山人海了。

城外早已經是人山人海,城內卻還是不斷地有人涌出來,有峨冠博帶的書生,有勁裝短打的武士,有青衣短襖的工匠,更有穿著對襟糯裙的小娘子,有老嫗老翁,更有不計其數的小兒穿行在人群之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今天,是大王和驍騎軍班師的黃道吉日。

所有人都是各懷心思,老嫗、老翁大多是為了迎接自己的兒子,婦人卻是為了了迎接自己的男人,書生、武士則是為了一睹驍騎軍的風采,至於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娘子,卻是為了從凱旋的驍騎軍將士中間找一個如意郎君.

天軍還沒到,凱旋大道上就已經熱鬧得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