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河套第一戰(1 / 2)

大晉太宰 青山鐵杉 1578 字 2021-02-16

「我連著幾天都沒有碰到敵人,這種情況要么是懼怕我大晉天兵,要么是這些羌胡在撤退,准備在某個地方給我們一個教訓,周處將軍,你覺得是哪一種?」范陽王司馬虓看著周處,詢問對方的意見。

南征軍當中的禁軍,在南征歸來之後很多人都受到了提拔、封侯,不敢說是讓整個禁軍為之側目,卻也形成了一個不小影響力,值得拉攏的團體。畢竟經過戰火的檢驗,總是比沒有上過戰場的軍士更令人信任。

「范陽王,本將當然是期待第一種可能,但是要從第二種可能上進行准備。」周處直面司馬虓不卑不亢道,「此次戰線幾千里,一戰功成當然最好。但是河套已失九十年,我們應該料敵從嚴,范陽王領兵已久,相信心里自有公斷。」

只要地方足夠大,草原並不比密林尋找敵人難度小,河套地區面積廣大,比新設立的占州面積還要大,這種情況下尋找敵人一擊成功難度可想而知,只能做著最壞的打算,步步為營,一點一點擠壓敵人的空間,直至一戰成功。

索性此次洛陽的准備還算成功,一切齊備,所以大軍撒網,只要穩著打應該不會出問題。

洛陽禁軍自然不必談,關中軍隸屬於秦王司馬柬,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軍鎮,戰力不是問題,在後面還有鎮守鄴城的河間王正在趕來,部下天羅地網的洛陽,絕不想見到失敗。

進入河套地區仍然沒有內應出現,其實很簡單,得知禁軍要攻取河套,前魏遺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結寨自保,誰知道這些羌胡會不會殺雞儆猴,打不過洛陽大軍撿個軟柿子找麻煩?他們結寨自保等候晉軍,本身也是在牽制敵人。

曹操廢棄八郡全線收縮,敢留下的中原人自然不是善茬,說的直白一點,他們只不過是說著中原話的胡人,羌胡能做的事情,他們走能做。羌胡放牧種地,他們也放牧種地,都是處在一種環境當中,區別已經不是這么大了。

晉軍准備大動干戈,早先只是偶爾聽聞,但這里已經九十年沒有被中原兵峰所指,剛開始絕大多數部落都不相信,司馬氏奪權的時候沒來,司馬炎一統天下之後沒來,現在國家一個女人掌權,結果打過來了?

以史為鏡,從晉朝之前的歷史當中,羌胡只能找到類似賈南風的呂雉,可呂後那時候對匈奴采取避讓態度,所以沒有人把這個消息當回事。可他們也不想想,當時的匈奴是統治長城以北,降服西域的強者,自己占據一個河套,還分成眾多部落,在晉朝眼里算個屁,只不過一直沉迷於老子天下第一,沒顧得上這里而已。

羌胡雜處,這個雜其實也包括中原人,不過現在有可能被里應外合,就不能在包括了。如果有選擇,河套的中原人肯定不想波及到自己,可洛陽的朝廷不會聽他們的,就像是當初廢了八郡一樣沒有征求過這些人的意見一樣。

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就只有一個,結寨自保喜迎王師,到時候痛哭流涕一番,表現一番拳拳報國之心,把這些胡人的土地都搶了,彌補自己的損失。

早知道消息一步的中原人,在兵鋒所指之下反應並不慢,直接利用起來了當初留下的城池,雖然早已經破敗不堪損毀嚴重,但也能利用一下保護自己周全,等待晉軍前來。

沖突其實早已經爆發,幸運的是,這里是民族雜居之地,並非簡單劃分了中原人和胡人,胡人也屬於不同部落,互相之間也不是一條心。

最先遇到大戰的又是關中軍,如果讓司馬虓知道的話一定會抑郁,自己帶著洛陽禁軍,南征將校而來,竟然不是主力?簡直豈有此理。

「多出來一下,真是長見識了,守城的是胡人,我們竟然是攻城的?」關中軍大營當中,作為此次關中軍的主將,秦王司馬柬的愛將,杜劍見到此景不知道是該哭該是該笑。

河套既能種地也能放牧,留在此的中原人和胡人生活習慣相似,胡人又不是何嘗也越來越不像胡人了呢,現在胡人所在的一個城,正是當初朔方郡下屬的一座縣城,此地距離朔方郡的主城還有一段距離。

不過此城以杜劍觀之,並不算多么堅固,一座縣城能堅固到這里去?又不是當初耗費大精力的幾個要地,城牆已經破損不少,想必羌胡也沒多用心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