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部分閱讀(1 / 2)

說道:「河東郭太的黃巾軍是個麻煩,如果長時間不能剿平,對楊鳳的黃巾屯田兵,對並州屯田都將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務之急是把郭太的黃巾軍解決掉。」

「其次就是匈奴人。年前因為洛陽的事我們沒有出兵重擊屠各族,而年後我們又奉旨從匈奴征調了萬鐵騎,再加上並州主力北上幽州平叛,所以,我很擔心匈奴人會趁機叛亂。如果匈奴人大舉南下入侵,鮮卑人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再攻雁門,因此,邊關戍守的事非常重要,萬萬不能掉以輕心。」

李弘嘆了口氣,憂心忡忡地繼續說道:「我最擔心的還是屯田。導致屯田失敗的可能有三個,是郭太的黃巾軍和胡人入侵造成並州局勢動盪,各地商賈哄而散,屯田失去錢財支持而失敗;二是洛陽發生危機,朝廷大亂,屯田失去政策支持而失敗;第三就是官僚貪污腐敗,屯田失去百姓支持而失敗。」

李弘看看徐榮和左彥等人,躬身為禮道:「大漢國能不能振興,北疆能不能穩定,百姓能不能吃飽穿暖,都靠你們了。」

徐榮等人紛紛跪下還禮,表示雖肝腦塗地,也要為國盡忠。

李弘拉起徐榮,走到邊,小聲問道:「如果匈奴大亂,胡人入侵,子烈就要北上指揮大軍御敵,此時鎮北將軍府由誰坐鎮」

「當然是老大人了。」徐榮說道。

李弘搖搖頭,「前幾日我離開晉陽城時,老大人余怒未息,對我誅殺貪官事仍是耿耿於懷,滿腔怨言,可見他並不理解我的苦衷。相反,蔡先生和王先生倒是較為開通,言辭之間十分支持肅貪。但兩位先生認為血腥殺貪治標不治本,只能彈壓時,不能長久解決,潛心教化才是治本之舉,所以極力要求盡早開設學堂,以期通過講經授學來教育士子忠君愛國。但這辦法需要時間,雖然我無從辯駁,但總認為不妥。」

「如果由老大人坐鎮鎮北將軍府,以他的想法必會縱容腐敗,後果堪慮,所以不要再麻煩他老人家了。」

徐榮點點頭,望著左彥道:「那就由左大人坐鎮吧。」

「俊義兄為人忠厚,寬以待人,但難以服眾;仲淵年輕氣盛,膽大妄為,實在難以讓人放心;筱嵐才華卓絕,行事穩重,可惜是女流;謝明等人各負重責,再加上資歷等原因就更不用考慮了。」

徐榮聽李弘這么說,心里頓時了然。抵御胡人入侵,僅靠目前留守的三萬鐵騎和幾千郡國兵肯定不夠,必須要征調黃巾軍,但強行征調黃巾軍也許會引發並州危亂。所以,唯的辦法就是讓黃巾軍自己要求出戰。

徐榮微微笑道:「大人是不是中意張燕張大人」

李弘深施禮,笑道:「有子烈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呂氏春秋說,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與盧龍塞飛狐塞並稱北疆咽喉。

自秦漢以來,為抵御匈奴入侵,自西涼的武威北地開始,到並州的上郡西河雁門,再到幽州的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止,共修建了條長達萬里的長城。而自黃河到句注這段八百里長城,自前朝趙國時就已經修建完畢。這段長城將夏屋山句注山累頭山草垛山黃河聯成了個堅實的防御體系,而句注要塞就座落於其中地勢最長最險的句注陘,雁門關就是句注要塞的關城。雁門關虎踞龍盤,雄偉壯觀,那里兩峰對峙,中有孔道,只可容大雁從中飛行。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大路,盤旋幽曲穿關而過,地勢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之重地。

本月初,李弘到達雁門關。平北中郎將鮮於輔匈奴左賢王呼樓蘭並州刺史張懿雁門郡太守郭蘊和其他各部將領出關十里相迎。

左賢王呼樓蘭四十多歲,身高體闊,嗓音洪亮,飽經風霜的臉上有雙咄咄逼人的眼睛。這次隨漢軍出征的都是匈奴左部落和其他些小族騎兵,右部落和屠各族以各種理拒絕出兵。大單於羌渠擔心匈奴的局勢,但同時又不敢違抗大漢皇帝的聖旨,所以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讓左賢王領軍出征。大單於為了出征兵力問題,多次和鮮於輔協商,但鮮於輔執意要其遵從聖旨,出萬兵。鮮於輔說,現在匈奴各部雖然心懷異志者有不少,但我大漢國有兩萬鐵騎在度遼水幫助大單於鎮守王廷,大單於還擔心什么

雁門郡太守郭蘊祖上郭全曾做過大司農,郭家在太原是名門望族。郭蘊本人文武雙全,學識不凡,在北疆赫赫有名。雖然已年屆五十,但依舊可開三石弓,閑暇還開堂授學,門下弟子眾多。此人在雁門任職多年,為官清廉,政績彪炳,口碑極佳。

李弘經鮮於輔張懿介紹,和左賢王呼樓蘭,太守郭蘊寒暄了番,隨即又和各部將領打了招呼。

「這是軍司馬張震張正滔,假司馬吳雄吳雨辰。」鮮於輔指著兩個年輕健壯的武將說道,「這次隨軍出征的並州三千郡國兵就由他二人統領。」

李弘很高興,親切地問了幾句之後,轉臉對郭蘊說道:「謝謝郭大人給我兩員悍將。」

郭蘊笑道:「大人的征調令下,我和張大人就沒天安靜日子,各部將領紛紛吵著要跟你出征北上,都要建功立業,我們做上官的很為難,都不知道讓誰去好。後來沒辦法,我就說,這樣吧,這幾年在雁門關,誰的戰功最多誰就去。算來算去,就正滔和雨辰戰功最多。這兩人都是我的得意弟子,但因為我這個老師沒有門路,所以他們至今還不過就是個軍司馬,委屈了他們。」

李弘笑笑,很理解。在邊軍就是這樣,朝廷如果沒人,你功勞再大,最多不過就是個軍司馬,那已經到頂了。自己當初之所以憑仗軍功升到校尉,完全歸功於劉虞的大力舉薦。沒有劉虞的路照拂,也就沒有自己的今天。想到自己即將和故主劉虞會師幽州,他的心情突然好了起來。並州的事,就交給徐榮和麴義吧,相信他們會比自己做得更好。

這時站在旁的張懿指著張震和吳雄說道:「到了幽州,跟著將軍大人好好干,如果不能立功受封做個都尉,就不要回來了。」

李弘大笑,望著笑嘻嘻的張懿說道:「張大人,你這是威脅我嗎」

張懿毫不避諱地說道:「大人看看你的部下,還有幾個統軍將領是軍司馬大人的騎兵軍將領幾乎清色是校尉和都尉,最小的官也是別部司馬。這雁門郡的軍隊也是隸屬大人的鎮北將軍府,大人好歹也要給幾個都尉吧」

李弘笑道:「張大人,這校尉都尉都是他們刀刀砍出來的,不是我說給就給的。」

郭蘊捋須笑道:「將軍大人放心,我這兩個手下定可以砍出兩個都尉出來,只是到時候大人可不要親疏有別,另眼相看啊。」

行人說說笑笑,進了句注要塞。

過了幾天,河內府的三十郡國兵趕到。領軍的是郡府兵曹從事徐晃和假司馬燕趙。

徐晃二十多歲,高大威猛,話不多,有點拘謹。燕趙和他年紀相仿,略顯瘦弱,看上去很機靈。兩人都是河東楊縣大戶人家出身,起從軍,親如兄弟。這次河東郡太守王瀚到任之後,四下征募人才。徐晃被同僚舉薦。王瀚召之相詢,驚訝其學識,遂拜為郡府兵曹從事。燕趙因徐晃之故,得以遷升為假司馬。

「王大人怎么會讓你來」李弘想起自己向王瀚要桑羊被其當面拒絕的事,心里很好笑,於是問道,「王大人這次竟然舍得從府衙里放人了」

徐晃靦腆地笑笑,沒有做聲。燕趙看看徐晃,猶豫了下,說道:「大人說,讓公明兄做個掾史,太屈才了,大人還給將軍寫了封舉薦信。」

徐晃責備地看了燕趙眼,面孔驀地紅了。

李弘詫異地看看徐晃,笑道:「信呢」

徐晃從懷內掏出來,恭敬地遞上。李弘仔細看完之後,又看了看徐晃,心里對他頓生好感。

河內的郡國兵總算趕到了,千多里路,也夠他們跑的。

趙雲聽說河內的兵馬來了,急忙跑到大帳,結果讓他大失所望。領軍的不是呂布,而是個二十多歲的高大漢子,相貌忠厚,神態和善,也不喜歡說話。趙雲問句,他就答句,而且句話只有幾個字,看上去很木訥。

李弘看完河內太守的書信,半晌沒有說話。

「高順,黑山黃巾下山了」李弘問道。

高順低頭不語,神情謙恭。

「程大人真敢做,只派個假司馬帶千士兵來糊弄我。」李弘把信丟給朱穆,十分不高興地說道,「我點名叫呂布來,他競然連理都不理。」

朱穆笑道:「河內乃京畿要地,兵力本來就不足,能給千人就不錯了。而且,黑山黃巾始終是個禍患,他們下山,河內府就要派人剿殺,沒有軍隊怎么行大人也就理解下吧。」

李弘冷笑,對高順揮手說道:「下去歇息吧。明早軍議,你也參加。」

高順言不發,躬身行了禮,走了。

趙雲盯著他逐漸遠去的背影,突然說道:「大人,這人武功不錯。」

李弘哼了聲,連頭都沒抬。

北征軍各部兵馬共六萬人全部集結完畢。

李弘立即重整大軍。

步兵軍除掉戰車營五千人,其余二萬兩千人馬建前後左右中五營。鮮於銀顏良文丑華雄高覽各領營。文丑營是張震和吳雄的三千人。高覽營是徐晃高順和燕趙的四千人。

騎兵軍三萬鐵騎也建前後左右中五營,聶嘯姜舞燕無畏劉冥和左賢王呼樓蘭各領營。

匈奴鐵騎之所以能夠分為二,由劉冥統領五千人馬,這和劉冥的出身有關。劉冥匈奴名聽螟翹兒,是匈奴左部落鐵雕王去卑的侄子。左賢王呼樓蘭是看著劉冥長大的,如今看到劉冥都做到都尉了,很高興。所以李弘和他商量這事時,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還把右賢王於夫羅的兒子劉豹放到了他手下,叫劉豹跟在劉冥後面好好學本事。

本月中,最後次軍議。

「糧草輜重如何」

田重站起來回稟道:「糧草個月的存量已經備齊,各類武器充足,隨軍五萬民夫已經整裝待發。下個月我們趕到薊城會合劉大人的軍隊後,後續糧草將在薊城得到補充。」

「各部兵馬如何

鮮於輔和閻柔先後站起來說各部兵馬都已經准備妥當,隨時可以出發。

「邊關防守兵力如何」

雁門郡太守郭蘊指指個年輕英俊的軍官,示意叫他回稟。

「句注要塞共有兵力七千人,除雁門關城駐兵三千外,其余兵力皆分駐於三道大石牆,二十五道小石牆,十八個隘口。其中連接句注山和累頭山的隘口勾注關兵力最多,有兵千人。」

「勾注關守將是誰站起來我看看。」李弘突然抬起頭,望著大帳內幾十個軍官,大聲說道。

那個年輕軍官臉紅,緊張地說道:「就是下官。」

李弘注意地看了他眼,問道:「你叫什么」

「下官張遼,現為雁門郡兵曹從事。」

這時郭蘊側身湊近李弘,小聲說道:「文遠是張震的兄長,也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文韜武略,無不精。」

李弘瞅了他眼,笑道:「為什么不給我」

「大人的心思太大了,你手下精兵強將這么多,還要」郭蘊笑道,「都給你了,我雁門關不要了。」

李弘笑笑,對張遼道:「勾注關失,句注要塞的防御就被破開了缺口,你責任重大,不容有失。」

張遼激動地大聲回道:「下官誓死堅守,絕不後退。」

李弘贊許地點點頭,揮手示意他坐下。

龐德急匆匆地走進來,遞上封緊急文書。李弘掃了眼,順手遞給了朱穆。

「明天,大軍出塞,沿馳道北上幽州。」

大帳內頓時爆發出陣歡呼。

朱穆打開文書,臉上的笑容立刻就僵住了。郭太率領黃巾軍攻占了河東平陽城,切斷了水陸兩道運輸。

第卷立馬橫槍篇第八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

黃昏時分,李弘心情沉重地站在雁門關上,望著暮色里逶迤起伏的山巒,久久無語。

今天,他先是接到了黃巾郭太部攻占平陽城的消息。軍議結束後,朱穆和宋文立即找到他,勸他暫停北上,看看形勢發展再說。

接著他又收到了護匈奴中郎將麴義的急書。麴義在信中說,自從天子下旨征調匈奴鐵騎,左賢王率部出征後,謠言就開始在匈奴各部滿天飛了。謠言說大漢天子還將陸續征調更多的匈奴士卒到幽州戰場平叛,說大漢天子的目的是想把匈奴人徹底消滅掉,匈奴人因此而惶恐不安,人心浮動。各部族的首領經常聚會議事,氣氛顯得非常緊張。麴義還聽大單於羌渠說,最近屠各族右部落和鮮卑拓跋族來往密切,雙方接觸頻繁,好像有什么陰謀。麴義的意思也是叫他暫停北上,再等等。

但跟著天子的聖旨就到了,天子催他立即北上。幽州刺史劉虞已經集結兩萬大軍出發了,正在向涿郡攻擊前進,天子警告他不要貽誤戰機,以免讓劉虞大軍孤軍深入遭遇不測。

李弘既擔憂並州的安危,又心懸幽州的戰局,時間難以取舍,在走與不走之間搖擺不定。

「公定,雁門郡直這樣荒涼嗎」李弘突然問道。

朱穆搖搖頭,說道:「有段時間這里很繁華,是本朝元皇帝時期。那時本朝用「和親」之策換取邊境的安寧,雙方有幾十年未起干戈。據說當時這里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可惜」

朱穆嘆道:「前朝大秦始皇帝統六國後,曾派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匈奴,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人趕到了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然而依舊沒能阻止匈奴人的入侵。到了本朝,雁門之地更是風雲多變。高祖皇帝時,匈奴人曾經多次南逾勾注,侵擾晉陽,出入我大漢疆域猶如無人之境。直到武皇帝時期,才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絕世名將馳騁雁門古塞,出擊大漠,屢次打敗匈奴,勉強穩定了北疆局勢。」

「但是,我等後輩無能啊。幾百年過去了,匈奴之禍非但沒有去除,反而增添了鮮卑之禍。如今正值我大漢國風雨飄零之際,這北疆」

李弘無奈地笑笑,問道:「如果匈奴人趁機叛亂,鮮卑人乘虛而來,我們守得住北疆嗎」

朱穆和宋文相視苦笑。

「走,還是不走,大人要早做決斷。」宋文說道,「守住並州要遠比幽州平叛重要,在我看來,目前根本不是北上平叛的最佳時機。」

「大人,我們旦首尾不能兼顧,可能兩地盡夫。」朱穆小聲提醒道。

李弘仰天長嘆:「聖命不可違,還是北上吧。」

呂梁山南麓有個叫飛雁谷的地方,是白波黃巾軍的聚焦之地。這個地方很隱蔽,過去胡才李樂做土匪的時候,是他們的老巢。郭太舉旗起事的所有准備工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白波谷起事成功之後,飛雁谷隨即成了黃巾軍囤積物資的據點。

去年秋天黃巾軍先是被閻柔擊敗逃到了呂梁山,接著位於汾河下游的白波谷又被麴義占據,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躲到了飛雁谷,力圖東山再起。

上個月底,郭太得知鎮北將軍李弘在雁門關組建北征大營,集結大軍北上平叛,非常高興,認為東山再起的機會已經來臨,隨即命令大軍做好下山攻打河東的准備。

果然沒多久,駐扎在安邑的驃騎營就匆匆北上雁門了。而尤其讓他感到驚喜的是,河東的郡國兵竟然也走掉了三千。

李弘在河東忙了半年,突然把所有的兵力都抽走了,十分反常。郭太有點不放心,特意派人下山秘密聯絡了楊鳳軍中的幾個老相識,想證實下自己的消息是否准確。探聽消息的人很快就回來了,說李弘把河東的防務都交給楊鳳了,自己帶著大軍到幽州去了,消息都是真的。

郭太大喜。楊風的二十萬屯田兵怎么說都還是黃巾軍,只要自己不主動和楊鳳發生沖突,楊鳳不會管他的。何況楊鳳只有兩萬士兵有武器,不定敢惹自己。郭太的野心很大,他不僅僅想占據安邑,擄掠河東,他還想切斷通往並州的運輸,逼迫張燕和他的黃巾軍再次造反。只要張燕反了,他還怕楊鳳這個九頭鳥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