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1 / 2)

說不盡的張愛玲 未知 6347 字 2021-02-25

依大體來講,總似乎覺得戀愛氣息未免太重,而且有喧賓奪主的嫌疑,何況這里只是一個充溢著貴族血y的故事,好比一件高貴的古玩。只能藏之名山,不能深入民間,那么其效用還不等於零,所以我認為在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直接有益於國計民生的戲劇,我們不希望僅僅供於貴族階級欣賞的戲劇。雖說戲劇總是娛樂。

不過話又得掉頭來說,改編劇本後的《傾城之戀》,假使用有閑眼光來看還不失為值得一睹的戲。嗑嗑瓜子扯扯閑,那也許可以抵當有刺激的咖啡。尤其在納悶的時候,你不妨可以花上幾百塊錢去喧笑一通。不過在這樣冷峭的西北風里。可別忘了你的自備三輪車,方才可以免得著了涼。

綜觀全劇各個角色(除了姨父大表妹之外),都有典型的性致。最失敗的是從香港去了再回上海(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間)一節似乎有些失卻連系。然而看起來總有不如小說流利之感,當然這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技巧不能在戲劇里發揮的緣故,何況《傾城之戀》又是她的處女作。

導演朱端鈞一向是以細膩見稱的,這里較以前的《雲彩霞》、《闔第光臨》、《海葬》更有顯見的進步。當然,這是由於他的肯於虛心學習。無論哪一種學術或者藝術,是怕老是停滯在不進不退的階段上,否則,能夠上進,便是好現象。

(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傾城之戀》贊蝶衣

《傾城之戀》的演出,我第一晚就看了的。這晚特別的奇寒徹骨,坐在戲院子里大衣都裹著沒有能脫,而回家時且因踏在冰塊上面摔了一跤。然而這冷與跌並沒有冷掉或跌掉我對於《傾城之戀》的好印象。

有人病詬《傾城之戀》沒有高c,自流蘇個性模糊。而我對它是愛好的。這是一出並不搬弄噱頭的戲,在我看來是一首詩,一支悲歌,它描繪出了破落戶的衰颯的氣息,以及破落戶子弟的丑惡的臉型。同時。它又諷誦出l個為宗法社會所訾議的女人的掙扎的史實。戲的表面是平靜的,然而內在的是沉重的悲哀。這沉重的悲哀正與高c一般的足以扼制人們的情緒。

而白流蘇這一個女人,在羅蘭的演出下更是完全成功了的。香港的電報來了之後,流蘇從她的年邁的媽媽那里走出來,她環顧了一下周遭的環境,無可奈何地嘆息了一聲而往里走,沒有說一句話。但無聲的屈服無異代表了極度的悲慟,流蘇的個性在這一瞥之間是表露無遺而絕不模糊的。

一般看過《傾城之戀》的人,都認為第二幕范柳原與自流蘇調情的場面包括演出與對白)最好。而我更看好的是末一場,范柳原與白流蘇毫無顧忌地擁抱著作長吻,在他們的周遭是動亂的一群,他們作著驚詫的誹笑,而擁抱著的一對卻是眼角里都沒有容留他們一絲一毫。予鄙夷人者以更深刻的鄙夷,這意味是清楚的。如果認為這擁吻的場面是噱頭,是生意眼,那恐怕是錯會了劇作者底意思的。

這晚,我和《教師萬歲》的導演者桑弧先生坐在一起,他也不否認《傾城之戀》藝價值只要是懂得情測之美的觀眾,我想都會對《傾城之戀》砭甓賞之聲的、

觀《傾城之戀》柳雨生

張愛玲先生把她由小說改編的《傾城之戀》在舞台上演出了。她送了我十七夜場的戲票。可是,我因為急於快睹,十六夜先偕友人石小姐同往一觀。觀後自己認為滿意的地方很多,現在略微抒寫一二。

全戲的第一三兩幕,就是在a流蘇的家里,我最喜歡。開場即有幽咽低啞的,不斷的胡琴聲音。旁人在忙著打牌,流蘇卻一個人y黯黯的在扎鞋底子。然而最引人注意的並不是旁人。羅蘭在這里的表情,屈卑,高傲,嘆息,像壓在冰塊底下的熱火,都流露得很真切。像愛玲先生在她的《羅蘭觀感》中所提到的,羅蘭在這幕里的成就是無比的。她是這幕戲的魂靈。

以香港為背景的幾幕幾場,我就覺得都微有缺憾。到過淺水灣、淺水灣飯店、香港,以及看過原著的人,都想像那飯店並不是這個樣子。即以家具裝潢來說,也缺乏一種寬厚的瑰麗之感(這是現狀下物質條件缺乏的關系罷)。流蘇在這些場里,俱不太自然,不是失之於過板,就是熱情流露得太多。太奔湃。羅蘭所體驗到的或者可以是如此,我想流蘇並非是如此。今天。我又冒著寒冷把原著仔細的咀嚼一過的。

或者,小說的情節繁,曲折多,劇本卻沒有怎樣斟酌到它的時間的進度速率。

舒適的國語,怕是比不得飾他的對手的羅蘭。如舒適念出的枉擔虛名的枉字,其音同汪,未免觸刺。羅蘭的北平話相當的好了。但是因為兩個人說焉搭話的關系,也不能夠不義從而汪之這是替范柳原包涵過了。於此叮見女主角的聰明。

炎二柳原,以及飭捌啄的舒適,這兒不擬多說什么只有點,劇本所表現矗;來的他,人並不夠壞,然也不算好,這是很尷尬的:小說里的柳啄是大起大落的,舞台:面的,像是有點兒失魂落魄這是情節進行太快;二)簿台表現手法不應與小說悉同的關系,改編的難易大約是要看這種地方的,

印度公主出現時!了諧角,老英國人更是退居第五流的位置,都失掉了其原有的重要性這是義耍顧全原著故事的情宵,義怕舞台沒有回旋的余地,台之則兩傷至於公主,第四幕時的演比以前諸場要好

全嬸i的台詞並不怎樣的語青化姻羅蘭第一幕:口就說:離了婚六七年。再回去奔喪,不要叫人笑掉牙齒,牙齒兩字,雖然忠實於原著,更忠實於文字的瀆荷,但並不忠交於真實的語舀一其余等而下之的例子,俯拾即是這個戲。我以為是該有像石揮他們!《大馬戲團》墨所表觀的那么痛快、真切的(語的,可惜事實上並沒有聽到,偶然穿c的兩旬廣東話,也並不太地方化,徒使觀眾們茫然若失如洗身,地方化時更盅說沖涼,就是在冬天。也未嘗不可以適i罷我是廣東人,困為改綿作者是香港通,所以斗膽的貢獻一點小意見

特別提醒觀眾不要忘記是一二月八日那天的是一只頹日歷。可惜太厚,當面撒掉幾張+像是正月帝玎八

沒有,沒有別的意見了,上面所述也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意見,+我離題了!在戲院中我買了一本特刊,:面有我的一篇文字《如果(傾城之戀排戲》,是足夠表現我對於這戲的傾倒的,這個意思到現在也沒有什么改變新戲不少。這戲無疑的仍舊不失為~+1:l四網至四五年間的一好戲重頭的,生動的,有血r的哀艷故事。

這是個四幕多場的喜劇。假如它是悲劇就更好了,更合乎上海人一窩蜂的脾胃了。然而以我在台下所看到的而論,上海人已經夠一窩蜂的了。對於這個戲,和我同去看戲的石小姐及我,也是一擁而人的輕性知識一分子。看情形,它在營業上的號召力很大。我不能夠不對上海的觀眾更客氣的多研究一下,然後

然後再發表意見。

(原栽1944年12月28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白流蘇顯然寫得很好。范柳原軟弱了一些,而三爺四爺和三乃乃四乃乃兩對夫妻太雷同,如果不為表明他們是一個大家庭,至少可省卻了一對。不過本於小說,這句話又是白說了。

既稱為高乘喜劇,當非胡鬧劇可比。朱端鈞不幸在導演本劇之前導演過《闔第光臨》,在第四幕中就留下他的舊跡。第一幕的氣氛最好,裝置卻似可更富麗一點。破落戶與中人之家不能相比。從小說里我們對白家有一個破落卻仍不失大家風范的印象。而現成的裝置卻只能顯出中人之家。如果說自流蘇在第二幕的服裝不算太新穎華麗,第一幕里便太朴實了一點。胡琴聲很描出氣氛的蒼涼。如不怪劇本,那么第四幕的草率就不得不歸罪於導演。台上少道具,麗演員眾多,地位極亂,作風與《闔第光臨》類似。但同樣作風,在第一幕第三場相親回來時一段處置卻顯得可喜。末幕香港炮火開始時,燈光集中於日歷上大大的十二月八日,方法很聰明,但戰爭氣象不夠緊張。而范柳原脫下大衣挑水一節似乎太快太突兀一點。結局的積極性仿佛很可疑。張愛玲自己說。一點不錯!

可是我們又看得出照作者所說流蘇實在是個相當厲害,有決斷,有口才的人嗎?羅蘭完全盡了她的本分,第二幕對付范柳原一段非常切合。有人以為她的嗓子響亮動聽,我卻以為她的響亮單調的嗓子將限制她演技的發展。舒適很有范柳原的瀟灑,但沒有想像中的外國派。其余三爺四爺三乃乃四乃乃都很賣力,他們的外表尤其幫助了他們的成就。

有人問我《傾城之戀》如何,我回答說看戲如。如你單是為嘻笑娛樂,請你把眼光轉向麗華。

(原載1945年1月10日《雜志》第14卷第4期《每月評壇》欄)

《傾城之戀》

金長風《傾城之戀》,原來是張愛玲的小說《傳奇》中的一篇,由原作者自己改編

成劇本的,寫述一個離婚了七年的中年女子,在哥嫂的欺凌下,不得不再嫁人的故事。作者藉此反映出舊家庭,舊社會制度的一個斷面來,可是作者並沒有努力的去刻畫這個斷面,只是隨隨便便的寫了出來而已。作者的視線只是偶爾觸到這上面,也只是偶爾而已。

因此,作者雖然把婦女的地位問題提了起來。卻並沒有意思去發展,和好好的安放,不過是那么提了一提,所以,全劇的意識模糊得很,而且是相當消極的。

譬如就自流蘇(羅蘭飾)的得意緣講吧,作者就安排得不自然。固然一個女人得不到男人的愛,就得不到女人的尊敬(流蘇的自白),但是女人的出路,並不是得到了女人的尊敬,而且是這樣的尊敬就算了事的,然而作者卻替流蘇找到了這樣的一條出路找一個男人!肯定了流蘇的復仇方式,是應該奪取范柳原(舒適飾)!因為范柳原是一般少女的理想丈夫。作者以為豪富、漂亮、聰明、外國派的男人,是最最理想的,所以便造出了一個范柳原,原因范柳原既然是有錢的華僑,當然豪富,外國派,又是浪子,自然漂亮,聰明。在作者想,奪取了他,流蘇就可以在女人面前驕傲,而她的出路也就來了。至於兩個人的相遇和結合之間,有否牽強性,以及找一個男人是否真正為女人的出路等,那是另外的事,作者並不願意研究到這些,但是應該研究到這些!

倘使a、范兩個人,在作者安排的巧合下,一見傾心後,居然再立刻a頭偕老,這就太傳奇化了,不免膚淺了一點,因此,作者假借香港之戰來藉以補救,而完成了這一個喜劇(?)。其實,香港之戰的背景,就好像被硬貼上去的一張圖畫,這個故事,這些人物,只是在圖畫前游移著,仿佛紙人、紙物般的游移,原不一定要在這一張圖畫前的,即在別一張圖畫前搬演也行。

全劇的情緒,始終很淡,其起落與發展,也欠緊湊,雖然和《浮生六記》是同樣的擷取了人生中最平庸的材料,但編導的手法,與氣氛的把握,卻差得遠了。《浮生六記》真的把握住了蒼涼的人生的情義,而《傾城之戀》卻沒有。

主人翁的性格,寫得不清楚,沒有凸出之感,是應該加以強調的,然而作者只是勾了幾筆,甚至連輪廓也沒有勾完全就算了。

全劇四幕,第一幕為流蘇的家,演員的地位,走得很輕松。第三幕設景相同;第二幕為香港的淺水灣飯店,月夜談心一段,置景甚美,可惜沒有灑一些月光到窗里來,否則,使流蘇與范柳原的肩上,都披上了一些青色的月光,會更添上一點詩意的。第四幕地點仍在香港。卻是范柳原藏嬌的金屋,設景較差;中間,導演(朱端鈞)介紹十二月八日的時候,以流蘇的手將!e歷牌掛上牆壁,而後來一個靜場甚好。將要結尾時,范柳原與a流蘇認真談起愛情來了,其擁抱接吻的時間過長,過於游戲化。

演員方面:以端木蘭心(四乃乃)與陳又新(三爺)的演技,最能表現劇中人的性格;老英國人(陳靜飾)台步堪發一笑;羅蘭拍合流蘇類女子的典型,演得比小說里的流蘇,更活了一點;舒適無善可述。

其他,《傾城之戀》的題名,用來代表戰地鴛鴦等類的意思,似欠明快。總之,《傾城之戀》的主題,是應該要強調的,卻只隨隨便便的說了些,而且調排流蘇的復仇方式,又缺乏了積極性,實在是一個並不爽快的戲。

(原栽1945&1月15日《文友》。94995期)

蘇青評張愛玲和張愛玲的二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