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1 / 2)

魚不服 天堂放逐者 1835 字 2020-07-17

元智和尚是游腳僧人。

隨身家當只有一串佛珠, 一個缽盂,以及一點曬干的草葯。

窮得錢放在袖子里都兜不住,因為袖子破了兩個窟窿。

「風行閣的消息並不便宜,大師花了多少錢?」

墨鯉打量著老和尚,心中疑慮未消。

說起石磨山寨的二當家,燕岑的身份是有問題的。

燕岑本是齊帝陸璋的第二個兒子, 而且是太子同母弟。雖說齊朝這些皇子沒有一個過得好的,但凡事就怕比較, 跟受人白眼吃盡苦頭最後流落江湖差點餓死的燕岑比起來,他們甜得像蹲在蜜罐里。

燕岑一出生, 就差點被他爹摔死。

據太子所說,當時的陸夫人後來的寧皇後出身北疆寧家, 這是連墨鯉有也所耳聞的懷毅將軍府。一度鎮守北疆邊關,功勛赫赫, 即使在齊楚交替朝野動盪之際, 依舊堅貞地履行職責, 打退了蠻族趁亂南下的大軍。

寧老將軍一輩子做得最錯的一件事, 大約就是找女婿的時候看走了眼。

他把女兒嫁給了北疆軍中的一位年輕才俊, 結果這個人野心勃勃,借著楚朝君臣互疑之機,不擇手段地排除異己,最終扶搖直上, 掌握兵權血洗太京, 竊皇位而居之。

燕岑出生的時候, 陸璋還只是楚朝的臣子,然而已經大權在握,寧家忠仆拼死搶走嬰孩,送到邊城一座寺廟里寄養。多年後,太子陸忈查到了那座寺廟,燕岑卻早已離開。

所以,寺廟里的僧人知曉燕岑的身世。

如果他們不可靠,寧家不會輕易將孩子托付。

即使真的不知道,曾經的太子現在的永宸帝派人找過去的時候,僧人們也該知曉了。

永宸帝以為燕岑離開寺廟不知所蹤,事實並非如此,按照石磨山寨的說法,游腳僧元智每年都會進山采葯,順帶給他們治個頭痛腦熱,是他們相當敬重的人。可見寺廟以及寧家對燕岑的現狀了如指掌,只是沒有多加干涉。

只憑這一點,就讓墨鯉有了些許好感。

想想在青湖鎮遇到的楚朝皇族後裔,那個叫虎子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跟尋常鄉野人家的娃娃沒有區別,最後一個保護他的人卻仍然懷著復國之念。明明是沒錢、沒人、朝不保夕的困境,做什么春秋大夢?

復國是空談,那份忠心還不如用來想法子讓孩子平安地度過一生。

燕岑身後的人,顯然對燕岑沒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希望,否則就不會讓他留在石磨山寨,畢竟那是匪寨,對名聲有礙。

燕岑的一身武功主要在暗器上面,這跟他孱弱的體質有關,學不來別的。他雖是一副陰沉沉不愛說話的模樣,但沒有滿身戾氣,對找到石磨山的元智和尚也沒有任何抵觸,只隱瞞了早就相識的事。石磨山寨上下都認為元智大師心善仁慈,大當家在燕岑患病的時候,還掰著手指算著游腳僧什么時候才能來山寨。

墨鯉本不會對元智生出疑心,可是這老和尚一來,直截了當地說出石磨山和燕岑的名字,更毫不避諱地提到從風行閣買消息的事。

感激大夫救了自家孩子,尋常人會做到這般地步嗎?自然不是,只因為在石磨山孟戚二人遇到了一群妄想斬斷龍脈的家伙,為首的桑道長竟認識孟戚,還揭穿了孟戚前朝國師的身份。

元智很有可能是買了消息後,明確地知道孟戚往這個方向走,才追過來的。

墨鯉更在意的是,這老和尚身無長物,用什么買下風行閣的消息?

難道是消息換消息,用孟戚的身份,以及在石磨山跟吳王麾下的江湖人起沖突的事?

墨鯉眉峰緊蹙,元智和尚慢了一拍,連忙垂目念誦佛號:

「阿彌陀佛,出家人不打誑語,老衲行走四方,所見甚多,早年就同風行閣打過交道。錢財乃身外之物,縱然六根清凈仍受其所困,老衲偶爾救治他人時缺醫少葯,拿消息去風行閣換一點銅錢也是常有之事。此番不過多欠了風行閣一筆債。」

墨鯉沉吟不語。

元智老僧苦笑,索性直白地說:「大夫同行之人,身份不同尋常,老衲不會多言。」

墨鯉原本想說那個同行的孟國師早就離開了,好把這些對前朝國師感興趣的人打發走,可沙鼠不能總是躺在自己懷里睡大覺,而且元智和尚跟風行閣這么熟,很快就能知道半天前某人披著幾兩銀子的布招搖過市的事,於是墨鯉把話咽了回去,改口道:「大師想要尋孟兄?」

元智和尚繼續苦笑著頷首。

墨鯉打量著他,半晌才道:「大師乃世外之人,對權勢亦無所求,為何要自尋煩惱?」

元智嘆息一聲,合掌道:「大夫治病救人,於燕岑無所求,老衲與寧家皆心存感激。原本老衲也不該來,然齊朝宮變……」

孟戚這位前朝國師的身份雖然嚇人,但是去了石磨山寨一趟也沒做什么,而且楚朝覆滅之仇嚴格地說也算不到燕岑頭上,寧家的過錯最多只能說是當日沒有豎旗公然反對齊帝陸璋。

陸璋登基之後,寧家並沒有跟著飛黃騰達。

也許女婿做了皇帝,放在別家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在齊朝,懷毅將軍的存在卻非常尷尬。寧家沒得到封賞,打退蠻族也只獲得了輕飄飄的嘉獎,沒過幾年就因為遭到齊帝猜疑,從北疆調到了西南邊陲鎮守,舊部被硬生生地拆散。

如果不是寧老將軍威名赫赫,在民間頗有聲望,如果不是陸璋礙於面子要做出敬重臣的表象,寧家可能早就被下獄問罪了。

借著岳家權勢一飛沖天的窮小子,不會感激岳家當年的助力,反而會看岳家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