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達者惜壽數(1 / 2)

魚不服 天堂放逐者 2121 字 2020-07-17

太京皇城。

青煙裊裊, 幔帳低垂。

縱然在如此炎熱的季節,也只有外殿開了一小扇窗戶。

人一旦走進去, 就會感到熱氣瞬間將自己裹住, 不由得汗如雨下,加上殿內好幾個冒著熱霧的香爐, 簡直是個小型蒸籠。

永宸帝身懷痼疾, 太醫幾乎常駐在寢殿, 日夜輪班。

連湯葯都因為喝得太多不好使了, 這才改用熏制的葯霧, 雖然這樣葯效發揮有限, 但比把葯吐出來好, 且永宸帝的身體也經不起猛葯了。

陸忈還是太子的時候, 皇城里就有傳言說他病入膏肓。

自打陸忈登基,內廷外廷的人幾乎都換了一波,太醫署也不例外, 區別就是太醫現在嘴嚴得很, 無論誰來問永宸帝的病情,他們不是閉口不談,就是扯一堆葯理做搪塞, 使外朝對皇帝的病況稀里糊塗。

反正陸忈體弱多年, 幾乎沒怎么康健過。

皇帝無子,看著也不太可能有後嗣了。

他的兄弟里面,行二的皇子因謀逆失蹤,三皇子跟六皇子還沒有成親, 自然談不上把兒子過繼給長兄。

朝臣在暗地里紛紛站隊,分頭支持這兩個皇子,為下一輪政治博弈做好了准備。

但,這場爭斗還沒有正式登上台面。

一方面兩個正主的興趣缺缺,甚至聽不得別人提「永宸帝崩後」,一方面朝堂動盪不止,科舉舞弊案發,張相黨羽被問罪,而姜相垂垂老矣,明擺著的康庄大道入閣拜相的機會,將來誰做皇帝的事情將來再說,眼下的事更要緊。

永宸帝再怎么能干,可他身體不好,短時間內無法扭轉朝野現狀。

或者說,即使他有一個沒日沒夜批閱奏折的強健體魄也無濟於事,肅清吏治本就困難,絕不是張相倒台某個派系徹底垮掉就能改變的,畢竟是正在腐爛的東西。

「咳咳。」

陸忈看了錦衣衛的密報久久沒有出聲,這時忽然嗆咳起來,眾人都嚇了一跳。

三皇子跟六皇子對宮鈞怒目而視,後者只能埋著頭不做聲。

「大皇兄,身體為重,你不要太過傷心……」

老六陸惪想勸幾句,話說了一半就挫敗地吞了回去,寧家滿門戰死,這是何等慘烈?無論於國於私,這都是驚天噩耗,又哪里是簡單兩句勸慰的話就能管用的?

六皇子年歲還小,以前就跟個刺蝟似的,性情偏執,逮誰扎誰。

陸璋死後這幾個月,他迅速地成長起來,不再說話就有結仇的架勢,也沒有那么怨天尤人憤世嫉俗了,甚至還會周到地為別人著想,當然最後這點僅限於在永宸帝面前。

「懷毅老將軍一生戎馬,北擊蠻族,西鎮邊疆,始終視百姓士卒為手足,不戀榮華不貪富貴,是了不得的英雄。朝廷應操辦其後事,追加謚號……同時派兵前往西南,討剿天授王。」

宮鈞硬著頭皮說,如果可以他也不想在永宸帝傷懷的時候出聲打攪,可兵情如火,稍有差池就會有更大的亂子。

永宸帝輕輕推開試圖攙扶他的弟弟們,他越發削瘦了,有氣無力地說:「懸川關占據天險,天授王數次進犯均無功而返,寧家更不會輕忽對敵,這次失利必有旁的緣故。」

「……據消息,似乎是益州的一個江湖幫會襄助天授王所致。」宮鈞想到霹靂堂就是一陣頭痛。

六皇子蹭地一下站直了,下意識地想要譏諷宮鈞,區區江湖烏合之眾怎么能攻破天險雄關,難不成是孟戚那樣的絕頂高手充當刺客嗎?話到嘴邊他硬生生地忍了回去,皮笑肉不笑地說:「他們做了什么?」

宮鈞低頭說:「具體尚未可知,不過陛下應當聽說過『霹靂堂』這幫會的名號。」

「大皇兄怎么可能聽說過江湖幫會……」

六皇子話說到一半,就看到永宸帝放下撐住額頭的手掌,目光凝重,若有所思。

這時三皇子悶聲說:「六弟,你自詡聰明過人,讀書勝過我跟二哥百倍,怎么該知道的事情不關心呢?」

「你!」

眼看兩個人烏雞眼斗起來,永宸帝咳了一聲,兩人方才想起這是什么地方,連忙移開目光,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

宮鈞嘴角抽搐,心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太子登基之後這兩個皇子好像一夜之間變得沉穩能干了,其實只是在永宸帝面前表現自己罷了,活脫脫的兩個幼稚鬼。

如果說他們真的像朝臣想的那樣是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那還好一些,事實上這兩個皇子最熱衷於在永宸帝面前給二皇子陸慜上眼葯。

陸慜已經改名換姓,跟著錦衣衛暗屬的人查科舉舞弊案,腦袋好像變得靈光一點了,看著也逐漸出息,宮鈞背後還嘀咕過孟國師調.教有方,永宸帝也十分欣慰。陸慜將來不會做皇帝,起碼可以做一個能臣,按理說三皇子六皇子應該拉攏這個二哥,沒准以後錦衣衛還由陸慜掌握呢,這可是一份不小的助力,結果這兩個人氣壞了,儼然一副私塾里頑童都不喜讀書忽然當中背叛了小伙伴發憤努力得了先生嘉獎的樣子,不是幼稚鬼是什么?

宮鈞壓下腹誹,解釋道:「霹靂堂的來源跟當初陳朝官制大匠坊有關,匠戶雷逡改進了火.葯的配方,制造了更巧妙的火器,使得陳朝大軍橫掃漠南,踏陰山滅蠻族。然而大軍班師之後,陳朝皇帝有感於火器之危,可使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輕松除掉數十將士,更懼來日逆臣賊子作亂時轟塌宮城,而外敵已不成氣候,索性將火器營撤除,焚毀相關圖紙,禁止制造。有武將據理力爭,便被撤職拿辦,那些匠戶沒等到賞金反而招來了滅門慘禍。」

這般倒行逆施,自是後患無窮。

邊軍尤為不忿,有火器不用,非要他們再拿血肉去拼殺?有遠識的文臣哀嘆連連,就差沒有死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