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1(1 / 2)

林氏榮華 郁雨竹 1250 字 2022-07-11

是林智不願接管戶部,他也不會一直在工部任尚書。

反正朝中都有一個女將了,大家是不會介意再多一個同僚的,沒看大梁都危在旦夕了嗎?

林清婉對四皇子微微頷首,也抬頭看向兵部尚書和崔正,倆人正吵得面紅脖子粗的,顯然誰也不能說服誰。

鍾如英既然給她寫了信說明原委,自然也會上折給陛下,雖不至於如信中那樣推心置腹,但同樣將其中利害寫明。

也是因此,朝中分為三派,以崔正為首的認同鍾如英所說,認為事情既已到了這一步,不如就與蜀國合作。

但以兵部尚書,戶部左侍郎為首的人卻覺得此舉太過冒險,應該趁著事態還在控制中時緊急召回鍾如英,做出懲罰,安撫好楚國。

還有一派則是以一聲不發的工部尚書等為主,因為他們也不知該如何選擇,前進一步,有可能是萬丈深淵,但後退一步,同樣有可能是魔窟,所以不論前進還是後退,他們都為難得很。

唯有沉默,除非一方能夠拿出有利的條件說服他們。

林清婉聽了半天,總算是聽明白了,東北比她想象中的還要危險,不僅是鍾如英,就是她也低估了那邊的情況。

遼國已經受災一年,不論是為了轉移矛盾,還是為了不餓肚子,總之現在已經在邊境一線集結了大量兵馬。

先前為了不引起恐慌,林清婉知道的不過是十分之一罷了。

她不由捏起了拳頭,指甲狠狠地掐在手心,沉著臉不語。

半響,崔正和兵部尚書總算是吵無可吵,倆人鐵青著臉坐到椅子上,同樣抬頭看向皇帝,等著他做決斷。

梁帝垂著眼眸看著桌上攤開的折子,半響才幽幽地問道:「諸位愛卿可還有別的見解?」

兵部尚書便拱手最後說了一句,「陛下,遼國那邊不可調和,一旦他們大軍南下,那我大梁兵力肯定要著重放在這里,若對楚再開戰,不僅兵馬供不上,糧草也供不上啊。難道陛下非要大梁腹背受敵嗎?」

崔正卻道:「閔大人,兩邊夾擊楚國的機會同樣難得,錯過此次,以後大梁便是滅了楚,也會同時面對西蜀和遼國這兩員強敵,趁著我大梁國力未削,此時出手比以後被動成功率更高。陛下,臣覺得鍾將軍提議合理,望陛下恩准。」

兵部尚書就氣得一拍大腿,指著崔正的鼻子罵道:「崔正,你別忘了,遼兵弓馬嫻熟,而此次他們南下是為活命,僅憑東北軍要攔住他們根本不可能。若靈州,江陵和洪州三軍皆向西,那東北危急我們能調的兵馬就只有崔家軍和江南散兵,可崔家軍是要拱衛京師,一旦對楚戰事不利,或是你們崔家軍也攔不住遼軍怎么辦?」

工部尚書也忍不住面色一變,抬頭道:「陛下,未來的事誰也說不定,眼下穩妥一些為好。」

其他大臣也紛紛點頭應和,梁帝面上也有些松動,這就是鍾如英最擔心的事情了。

她此舉太過冒險,朝中除了個別人站她這邊外,其余人要么站兵部尚書,要么就猶豫不決,兩不靠。

林清婉蹙了蹙眉,忍不住問道:「為何遼國那邊就不可調和?」

兵部尚書瞥了她一眼,蹙眉道:「林郡主莫不是忘了大梁與遼國有大仇?」

林清婉則問道:「楚國,西蜀,甚至是已經亡國的江陵和南漢,哪一國與遼沒有大仇?可國與國之間,講利益更多於仇恨,我們與楚國也打了不少年,不也簽訂了和約?而和約剛訂,現在反悔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眾臣沉默,只有四皇子臉有些燒,這說的,好像他們大梁很背信棄義似的。

大臣們卻面色不變的道:「可遼與楚不一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遼軍一南下,那可是十室九空!」

江山要是被楚國占了,他們也只是亡國,普通百姓雖受兵禍,可楚是不會特意去殘害百姓的。

直白一點的,就是他們這些大臣都能改拜楚帝為君王,到那時楚帝不會殺他們,還有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