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1 / 2)

崔家祖墳前燒化,同時祝告他們真正的崔燮被生父打死的消息,希望他們在九泉之下如果真有九泉就照顧照顧這個孩子。

祭告完畢後,崔源父子一左一右地扶他起來,勸道:「咱們這就走吧?」

崔燮搖了搖頭:「咱們難得回來一趟,這邊看守的人也不盡心,就趁這次把母親的墓地重修一下再回去。」

他是長子嫡孫,修葺組墳也是份內之事。

墳地附近就有專門給人雕碑的石匠,修墓土的工人。崔源把人請來,就讓石匠摹下墓碑上字回去重雕新碑,崔燮和那些工人商量著該怎樣重鋪墓土。

工頭說:「要簡單地修,就是在附近挖出土來鋪在墳上,夯實了也能呆一年。但有風就不成了,公子家這墳冢就是風吹平的。再好些的是灰土,拌上進窯燒過的石灰,抹好之後結結實實的不怕風雨;最好的自然是三合土,只是貴,要好黃土、砂子拌石灰,拌好料之後還得不停翻料砸料,砸出膠性。」

他看著崔燮身上沾滿塵土卻依然透出柔和光澤的衣料,干巴巴地說:「小公子肯定不吝惜這么幾方料錢吧?」

崔燮看著低矮的墳頭和破舊的石碑,露出一點悲涼又嘲諷的笑容,淡淡地說:「不用吝惜,就要最好。你們請個陰陽先生來,看什么時候修好就好,我們就在這兒住著,到時候過來填第一鏟土。」

給自己修墳,自然要修最好的。

他不能給小崔燮立冢,只能借著修他母親墳塋的機會,將原身的舊物葬在里面,讓他們母子從此後安安靜靜地生活在一起。

作者有話要說:遷安儒學記抄自《樂亭縣重修廟學記》明馮琦

鄒陽子是朱右,自號鄒陽子,明初人,《六先生文集》即《唐宋六家文衡》,錄了唐宋八大家文集,三蘇算成一家

第20章

崔家的墓地選在山里,離田庄並不遠,但山高路峻,出入並不方便。如今管著庄子的又是徐夫人陪嫁來的一家人,崔燮懶得和他們來往,就在祖墳邊的農戶家借住下來,早晚仍像在家時一樣寫字讀書,等著石匠雕好碑石,選好日子重修劉夫人之墓。

他隨身帶的書不多,可真學起來也是極耗工夫的:《三》《百》《千》和勸學詩,雖然常用,但科舉不考,只要看一遍印在硬盤里就夠了;而《對類》《韻書》卻不只能草草看完了事。因為這些東西是要用的,要能一眼看出別人使用上的對錯,還得靠著它們寫出自己的詩文對句。

要是記不下對仗的詞句和韻部,到了要寫詩作文時,那就相當於一個英語學渣帶著牛津大詞典和語法大全去參加同傳考試就是讓你開著卷隨便翻,也寫不出一字半句能看的東西。

對句好歹還有些玩弄文字的意趣,背韻書就純粹是在磨礪頭腦了。

順天府人日常說話的發音也和韻書上的大相徑庭,有些發音相同的字,在韻部上硬是分屬兩部,背起來相當反人類。

可《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種能兼顧對仗和聲韻啟蒙功能的書都是清朝的,此時尚未出現,他手里只得那兩套基礎工具書,也就只好死記硬背。先背下韻部里那些毫無關聯的字,讀對類再時一字一句地摳著字眼兒回憶屬於哪一聲部,哪一韻部,通過對照強行加深記憶。

只當是又學了一門新外語,通過長難句背單詞吧……起碼比真學外語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