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1 / 2)

出於現代人對八股文這種橫霸明清兩代的文體的敬畏,崔燮聽課時比平常更認真,恨不能拿個小本記下筆記,以後時時回顧。

林先生也正襟危坐,對他講道:「朝廷開恩科取士,判、詔、誥、表、時務策論不過是末枝,所依准繩唯有五經四書文。我不與你講那些『闡發聖人意微旨』的虛話咱們讀書人做制藝文,為的就是中試!

「辟如去年的辛丑科會試,天下才子四千人雲集京城。二月初九會試,三月十五殿試,這其間五房十幾位考官要判四千人的三場考卷,一位考官一天要看多少卷子?他能用心看多少?也不過是匆匆一過,只看首場首義罷了!第一篇經義文作不好,後面的寫得再好,那考官也是無暇細觀的。」

他說得特別投入,跟說評書那么高低錯落,聲韻激揚,簡直要站到椅子上似的。

當然,他最後沒有真的站上去。不僅人沒上去,連聲音也低下來了,盯著弟子鄭重地說道:「今日先給你講破題。破題雖只是用三四句話點透題目之意,看著容易,但作起來卻是最不容易的。所謂『破題之前,文章由我;破題之後,我由文章』,你的立意深淺、腹中才學多寡、筆力高下,破題這幾句中便可一覽無余了。」

崔燮連連點頭,眼睛睜得比平常還大,顯出一副又深又長的雙眼皮,如同畫在眼上方似的。

林先生對他這態度十分滿意,從桌上拿過一本程文集,隨翻幾頁,指著其上「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瞟了他一眼:「這是乙未科解元王翰林濟之公(王鏊)中試之文,你看看這文,這是天下文章的范式!我就以這篇文為例,給你剖析破題之法。」

崔燮站到桌旁,低頭看著那篇文章,只見其開頭兩句寫著「大賢論前聖欲集乎群聖而攢其舊服者,一憂勤惕厲之心也」。

他十分自覺地說:「這篇題目出自《孟子離婁下》。意為周公想效法夏禹、商湯、周文王與武王這三代聖王:像夏禹一樣厭惡會使人沉迷享樂的美酒而喜愛別人的諫言;像商湯一樣執中庸之道,唯賢是取;像文王一樣保養子民,已居王道猶求道若渴;像武王一樣不慢怠親近臣子,不疏遠外方之臣。破題中『憂勤惕厲』一詞正出自朱子注釋,以贊周公勤於政務,舉凡先王善行必追而效之的德行。」

林先生點了點頭:「四書背得不錯。你可知為何原題中寫的周公、三王,破題時卻用大賢、前聖來指代?」

那是……因為自己寫破題時的用詞不能和題干重復?

他有點不確定,不敢說。但林先生也不用他回答,自己就捻著薄須講了起來:「破題中不能帶出人名,如三代聖王、文王、周公、孔聖皆須稱『聖』,諸子則以『賢』,唯孟子既可稱『亞聖』,亦可稱『賢』。其余草木花鳥器用之類可以一『物』字代稱,總之破題時題目中的人與物都不可以寫出原名,要代以經書中原有的別稱。」

嗯……破題就像是現代寫作文時的點明題意嗎?崔燮不禁問道:「破題就是讀明白題意之後,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嗎?」

林先生微微點頭,「嗯」了一聲:「簡略說來便是如此,自前而後逐字逐義破的叫作順破,反過來先破後文義,後破前文義的,叫作逆破。但並非說通就可,要抓住題目主旨,重在一個『破』字。緊扣題面字眼逐字而破的叫作明破,若不露題面字眼,而另以一種說法指代之意的,則叫作暗破。王翰林這篇便是逐字直解周公效法先王施行仁政之舉,算是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