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2(1 / 2)

,也大大阻礙了中外的交流發展。

到了明隆慶年間,中樞朝廷倒是調整了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只是到了永樂年間,倭寇再次在沿海作亂,海禁再一次開啟,到了嘉靖年間,更是進一步加強了海禁政策。別問楊太後名下的商船是怎么出海的,呵呵,對於真正特權階級的人來說,海禁有等於無,海禁禁的只是民間的商人和外國來華經商的商人罷了。

當然明面上是這樣,但私底下嘛,就如楊太後讓夏時安排人手、將大批絲織瓷器販往歐洲各國一樣,與大明官員們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商人們中也有暗中這么做的,不然走私商人又怎么想到利用海運北上給後金韃酋送糧草呢!

正是因為這樣,楊太後才打算開了海禁,將後世幾個重要的海港城市圈出來,作為對外經商口岸,與外界互通有無,以繁榮的對外貿易刺激國內,讓國內的那些特權階級和大地主們不再將目光死盯在土地上,而是放眼海外,不再通過剝削百姓,而是賺外國人的錢來豐滿腰包。到了那個時候,想來就算她將土地全部為國有,將農稅壓低至無,也沒多少人提反對的意見了吧!

想到此處,楊太後不雄心萬丈的道:「戚將軍說的哀家都已知曉,誠然海禁有利也有弊,但總得來說弊大於利,如今大明內憂外患,內年年天災不斷,外又有韃子虎視眈眈,妄想取而代之。」

「先帝爺在位時,魏公提高商稅,才使得國庫有多余的錢財支撐遼東駐軍以及各地駐軍軍需損耗,才能有多余的錢財賑災……」

「正是看到了這個好處,哀家才會在皇帝登基後、在滿朝文武大臣反對的情況下拒絕提高農稅,改加商稅。

只是這些稅在不斷發生的天災面前到底車水杯薪,哀家不想加重百姓們的負擔,只能另想他法。走私商人北上、經高麗運糧入韃靼部之事,讓哀家靈機一動,與其讓他們黑了心肝、忘了祖宗的奸商將錢全賺了去,還不如握在大明,握在哀家和皇帝的手上,至少哀家和皇帝以後不會再年年為軍憂心,不會再為賑災、國庫沒銀子而煩惱。」

「太後娘娘心系百姓乃萬民之福,只是重開海禁事關重大,怕是內閣那里輕易不會松口啊!」戚承志也想大明開了海禁,畢竟這樣,他所訓練的新軍才算物有所值。但就如他憂心的那樣,那些平時大道理滿滿、關鍵時候卻迂腐不堪的士大夫們估計不會那么輕易就松口,估計撤了海禁之事有得扯皮了。

戚承志想想,只能先盡臣之義務,勸上一勸。只是他剛一開口,還沒將想說的話語全出來,就見一直坐著表示自己是個乖寶寶的朱慈兩只眼睛一瞪。

「他們憑什么不同意。孔子有雲,太陽照射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朕的,包括土地上的臣民也都是朕的。既然都是朕的,他們憑什么反對,有什么資格反對……」

這…霸氣的言語,讓戚承志當場有些傻眼,而眼皮直抽抽的楊太後呢,則無力扶額。還他媽孔子說的,兒砸啊,孔子要是知道你借著他的名義胡言亂語,一定氣得活過來將你逐出師門的,雖然你是個偽儒生。

想到這兒,不知為何想笑的楊太後一巴掌輕輕的拍在朱慈的腦袋上,呵斥道:「你亂說什么,什么叫太陽照射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朕的,遠的不說,那韃子們和紅毛夷不是也活在陽光底下嗎,莫非他們腳下所踩的土地也是你的…」

「母後說得是,他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就是朕的,全是朕的,他們不過是趁著朕年紀小給霸占了。哼,等著吧,等朕長大後,一定親率大軍踏平韃子和紅毛夷,將失地奪回來,如此才不會愧對列祖列宗,才能讓母後百年之後能有顏見父皇……」

這話…她怎么聽怎么覺得別扭呢!

楊太後臉皮抽了抽,皮笑肉不笑的道:「皇帝,你可真孝順啊!」

孝順二字說得頗咬牙切齒,不過正在得意洋洋的小皇帝並沒有聽出來。朱慈小皇帝聽到楊太後『誇獎』,當場笑得甜蜜蜜的回了一句:「母後放心好了,兒臣會一直這么孝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