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5(1 / 2)

內戰,大員腐敗,民不聊生。留學生們回國之前誰不想著科學、實業救國?可萬丈高樓怎可能建在沙灘上。」

思索片刻,楚望說:「歸根結底,就是國家不重視教育,因而錢不夠。」

徐少謙笑道,「可以這么說。」

楚望松了口氣。

「徐教授?」

「嗯?」

「我有個不情之請。」

「哪里不情?」

「最近在考慮未來專業方向選擇,故而我本想去圖書館搜集您的著作文獻資料加以學習……無奈圖書管理糟糕,我遍尋不到,只好來找您這位正主討要,不知能否行個方便?」

徐少謙樂了。徐太太在一旁附和,「行,怎么不行?我替他答應了。」

徐少謙正色問道:「將來想學什么,應用物理,理論物理……」

「理論物理。」楚望毫不猶豫的說道,「……的原子核物理方向。」

「這個簡單。家中似乎有一部分,我可以先給你一些,剩下的,過兩日到學校再給你。」

她拿著那份文件辭別徐家眾人,一坐上巴士便迫不及待一頁頁翻開,坐在巴士靠窗座位上的楚望似乎變成了一台高速閱讀機器,一行行英文字母在她眼中飛快掠過,「鈾」、「u」、「衰變熱」、「衰變鏈」、「半衰期」字樣被無限放大……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原子核物理學家,絕大多數都對放射性元素超鈾原子學術理論了如指掌;而他們,距離核裂變的發現,只缺少一個極為偶然的機遇徐少謙也是其中之一。

終於確認這一點,她心咚咚直跳。

該如何為國效力?她想了許多天。

這個想法,由於她對近代史的不熟悉,故而一開始只是個小小雛形。雖然小而模糊,但卻因此有個決然的聲音在說:不能去歐洲。

近代史上無數留學生夢想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終成為一個笑柄。

科學救國是行不通的。這是無數人嘗試後失敗了的只因社會動盪,國家左右支絀,國庫虛空,哪有更多錢支持教育。正如徐少謙所說:萬丈高樓怎可在沙漠中起?故而後世諸葛常常對症下葯,總結聲稱:近代中國,只能也只可能從政治角度入手救國。

1840年以來中國屢次戰敗,國家財政要用以繳納各國賠款。庚子年的退款是一筆大肥肉被無數貪官盯上,瓜分數次。剩余退款,大多數用作清華公留學基金。而國庫錢財,幾乎都用在了置辦軍械和擴充軍隊上。

這便是徐少謙那封信中所說的國是日非,戰亂頻仍,教育不興。

所以,一位物理學家該如何為國效力?自然不能去歐洲。

中國沒有錢支持教育,更沒有錢去支撐建立一個核物理實驗室。那么,英國有么?

香港大學建立最初的背景,便是當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內陸成立大學時,港督盧押向英國提議:英國也應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提議一經提出,兩廣總督和省港工商界也覺得:成立大學有助於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自強,於是出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