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字卷 第九十四節 遠謀(1 / 2)

數風流人物 瑞根 1628 字 2020-05-27

「哦,小郎君也是我們陝西人?」年長男子訝然問道。

「不,我先前說了,我是山東臨清人,但在大同呆過多年,也曾經隨父親經敗胡堡、羅圈堡、老牛灣堡、建安堡到過鎮川堡一行。」馮紫英笑了笑解釋道。

三個男子吃了一驚,馮紫英所說的這幾個地址,都是九邊要地,從大同鎮經山西鎮到榆林鎮,沿線就是這些堡塞構築起了抵御韃靼人的最堅固防線。

年長男子忍不住站起身來,打量了一眼馮紫英,」沒想到小郎君年輕雖小,卻能沿著這邊塞一行,難得,某還是第一次聽說有人願意沿著這一線行走的,除了我們這些武人外。」

「不敢,家父馮唐,我現在在國子監讀書。」馮紫英也不會矯情,對這些武人,打交道的最好策略就是直來直去,這樣更容易贏得他們的認可和尊重。

「原來是馮公家的郎君,失敬了。」年長男子吃了一驚,趕緊起身再見禮,「在下榆林鎮守備尤世功,他二人乃是某弟尤世威尤世祿,皆為某下屬千總和把總。」

另外兩人也趕緊來見禮。

「尤守備太客氣了,小生不過是一介學生,哪里當得起尤守備一禮?」馮紫英趕緊避開,連連拱手,「我也是武人出身,並無功名在身,所以咱們不妨各交各的,如何?」

尤世功也是爽快人,見馮紫英意態誠懇,便也不客氣,點點頭:「既如此,那尤某便尊小郎君之意了。」

「尤大哥來京師城也是公干?」馮紫英示意各自入座,笑著問道。

既然都是武人出身,雖然說馮家是武勛之後,但是畢竟多了這一層武人關系,也就親近了許多。

加上馮唐在大同擔任總兵多年,馮氏一脈三兄弟在大同邊地經營數十年,關系深厚,便是臨近的山西鎮和榆林鎮也有所耳聞,榆林鎮中亦有從大同鎮轉調過來的將兵,所以大家也不陌生。

雖說現在馮唐賦閑,但是這等高級武將起復也是常有之事,沒准兒明日便重新擔任總兵,所以尤世功三兄弟自然也願意結識這等武勛之後。

「小郎君既是久在邊鎮,怕是也應該知道才對,咱們榆林鎮欠餉三年,去年冬日里軍糧又缺了三成,這下邊弟兄們都已經熬不住了,逃亡者甚眾,這不,受協理總兵和參將大人委派,尤某也是來京師城要餉要糧來了,不瞞小郎君,咱們這一撥都是第三撥了,隔壁房里我還見到了甘肅鎮的兩位同僚,嘿嘿,都是來催糧要餉的。」

看見尤氏三兄弟滿臉苦澀無奈,馮紫英也吃了一驚。

九邊欠餉缺糧他當然知道,書院里討論的開中法也就是沖著軍糧保障問題而去,同樣臨清民變不也就是因為皇上要用稅監來直接收稅為九邊發軍餉么?

但那百十萬兩銀子哪里支應得了整個九邊欠餉?說句不客氣的話,你便是立馬有一千萬兩銀子擺在面前也一樣填不滿九邊所欠所需,更何況內庫哪里可能有千萬兩銀子?

現在朝廷的對策就是先保宣大薊,然後再是遼東和山西,至於榆林、寧夏、固原以及甘肅幾鎮,那都是排在最後邊去了,反正就算是韃靼人從那邊打進來了,一時半刻也威脅不到京師。

這也是馮唐為什么不願意去榆林的主要原因之一,去了就得要操心軍餉、糧草,這等事情幾乎就是擺在面前而且是無解的難題。

陝北貧瘠,民風彪悍,塞外又是韃靼人來去如風,軍糧和軍餉都無從保障,縱然你這個總兵官不愁,甚至還一樣能撈銀子,但是馮唐卻也是不願意去當這種官的,沒准兒哪天兵變,自己腦袋掛在城牆上都不知道。

「催糧要餉該去戶部才對,為何卻來王侍郎這邊?」馮紫英問道。

「哼,戶部那些官兒們哪里會把我們這些大頭兵放在眼里,便是協理總兵大人來了也一樣是被拒之門外,我等來也不過就是走走過場,再說了,大家都知道戶部那邊是空空如也,去了也白去。」

尤世功來了京師城幾日了,雖說是春假期間,但是各衙門也還是有值守人員,問題是有沒有都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