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5(1 / 2)

而給它帶來最顯著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是燕清堅持大規模施行的屯田法,它已發展得有模有樣。

賈詡起初還反對過這提議,依他所見,先安撫當地世家豪強,廣納賢才方是重中之重,畢竟呂布軍中現糧草富余,兵強馬壯,又暫無強敵敢侵,並無充實糧食產量的緊迫性。

可燕清卻在這問題上,表現出了絕對的權威與不遜於呂布的固執。若他不知未來的大局走勢,也多半會認同賈詡的看法,可在明知袁術將於不久的將來敗走汝南、旱災蝗災亦會接踵而來的時候,燕清深知「寓兵於農」的重要性,當然將積蓄更強大的兵糧續航能力,和建立避社會矛盾的保障視作必解的燃眉之急。

他並沒有偷懶地將史上的曹操於四年後開始在許縣一帶啟用的屯田法全盤照搬過來,畢竟歷史已經見證了那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對軍民欠缺保護,制度的施行也缺少有效監督,剝削量亦是日益嚴重,還易被豪閥覬覦干涉,後期已是名存實亡。

倒不是說曹操手下的謀士就無能了,而是時間太過倉促,在短期內做到安置流民、利用荒蕪土地、恢復糧草生產力量,能有那樣的規模和成效實屬不易。

呂布軍則有更充裕的時間籌備,燕清認為,就完全有條件去做得稍微完美一點。因此,雖同樣分為軍屯和民屯,在軍屯上,更多是模仿了明朝洪武年代的做法,再按照豫州當地和呂布軍內的具體情況做了些微調整。

燕清不指望最後的成效能達到朱元璋曾誇口的那般「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百姓一粒米」,可至少要能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還有盈余,如此既可以作為抗災扶民用的儲備糧,又能當做糧餉提供給隨時要開拔征戰的軍隊。

為鼓勵民眾開墾耕犁,卷走董卓大部分遺產的呂布軍中又正是最財大氣粗的時機,燕清不可謂不大手筆,不但按戶口發放耕牛、農具和種子,初期亦不設稅賦,狠狠地敗了一筆家。

並不是沒有阻力,可有了漸漸回過味來的賈詡不吝給予的鼎力支持,又有呂布自始至終就不顧旁的幕僚反對、堅持把屯田的所有事宜交由他一人做主,有這兩座大山替他遮風擋雨,那些個阻撓的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容得燕清全力施為。

眼見著越臨近秋時分,許縣一帶就越露出欣欣向榮之態,燕清再沒了起初的忐忑,而是頗有自信,這屯田法稱不上是適合作為千秋萬代的良策,可將現有的良好秩序保持個數十年,也絕對綽綽有余。

與此同時,被燕清領著一幫從塢逮來能工巧匠所改良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也具有了一定規模,不但大幅度提高了著墨性,還極大地降低了造紙成本。

等紙張技術漸漸趨於成熟,燕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毫不猶豫地將從董卓書房搜刮來的珍藏古籍,經史子集統統貢獻出來,皆通過活字印刷術來印成薄而致的書冊,再來才是將這些物美價廉的紙張開放了對外售,緊接著,在徐庶的大力幫助下,史上第一座向所有階層的文人無償開放的圖書館已崛地而起一月有余,有模有樣,不光是豫州當地的讀書人蜂擁而來,在得知真有此美事後,就連鄰州也有絡繹不絕的慕名者拖家帶口而至。

只要待上一會兒,莫提紙香墨臭之美,還會意識到此處之市井繁榮,糧食充裕,軍紀嚴明,稅賦極輕,無一處不吸引人,哪里還舍得離開。

神不知鬼不覺地,就張嘴吃了燕清無聲賣出的安利。

等忙得昏天黑地、焦頭爛額的這段時間過去,燕清的身體也好得不能再好了,連那些了呂布賄賂的庸醫見著他生龍活虎、忙上忙下、不知疲倦的模樣,也沒法昧著良心說這堂堂美丈夫的傷體未愈。

於是即使呂豫州再不情不願,也沒法當眾食言,只能履行承諾,親自帶著大軍浩浩湯湯地送他家軍師祭酒離開豫州境內,往曹孟德勢所在的地方去。

對自並州刺史丁原身隕那會兒,就開始跟著呂布四處闖盪,征戰沙場的這些老兵悍將,在渝州的這段日子平靜和淡,卻叫他們無聊得快長毛了。

正因如此,能得到護著深得呂布愛重、軍中名望極高的軍師祭酒出趟遠門的殊榮,張遼一躍成了呂布身前僅次於高順的大紅人,遭來無數艷羨目光。